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绍贵 《老年人》2014,(4):56-56
正清明养生要点清明节,亦有"寒食节"之称,是全年24个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多在阳历的4月5日或6日。一般说来,这时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气温逐日回升。历年以来均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节气,从养生角度来讲更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因为从立春开始,人体内的肝气会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是呼吸系统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高发期。故此期内不宜过多补肝,而应以  相似文献   
2.
《秘书之友》2014,(4):F0004-F0004
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Plan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相似文献   
3.
凌乙 《人才瞭望》2016,(11):62-62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于阳历,日期一般在8月23日前后。这个节气的名称包含什么意思呢?是否用来说明此时正处于暑天?“处”虽有居于某种状态的义项,但处暑是在立秋(8月7、8或9日,习惯以此为秋季的开始)之后,处暑显然不是正当暑天之谓。  相似文献   
4.
小满     
《秘书之友》2014,(5):F0004-F0004
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其含义是从小满开始。北方大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已经结果,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每年5月20—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  相似文献   
5.
决明子 《人才瞭望》2014,(10):31-31
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在商朝,运用眼睛、耳朵等感官系统来观测天象,是很了不起的本事,在政府里混个高官完全不成问题、到了周朝,人们已经学会从动物的行为来预测天气了。秦汉时期,古人完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之后,农历的问世。更是历代祖先智慧的结晶。古人预测天气,虽然没有精密的仪器,但很多时候比现在那些所谓的“天气预报员”靠谱多了。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旧历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天文历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学习中国先进文明,与中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约在公元600年左右,旧历与二十四节气也传到日本,并被广泛使用。使时至今日,日本人也对旧历孕育出的文化倍感亲切。历法与人们平时的生活密不可分,旧历与二十四节气的传入也对日本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意义。本文将就旧历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和结构,以及历法与日本人的季节感等问题做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8.
《秘书之友》2013,(2):49-F0003
二月是春天的开始.包含“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过了“立春”.万物复苏,大地生机勃勃.草树始萌芽.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雨水”节气的特点是冬去春来.湿度逐渐升高,加上冷气活动仍较频繁.所以早晚仍然较冷。  相似文献   
9.
《秘书之友》2013,(10):F0003-F0003
天气特点:十月是秋天即将结束的时候,从二十四节气来说,包含有“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十月预示着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将要来临。由于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民间有“白露白花花,寒露添衣裳”之说。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及物性系统标注和生态话语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报中48篇二十四节气文化报道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反映节气变化、农事活动和气象特征的物质、关系过程及其参与者成分在语料中占比较高。同时,以上成分还承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背景信息,包括范围、定位、方式和因果环境成分等。高频词汇在各成分中突出了人类承担生态责任和重视自然的生态地位。通过及物性系统下的生态话语分析,文章认为,二十四节气文化报道展现了人类了解、顺应、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效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在引导公众正确认知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