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5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40篇
管理学   41篇
民族学   75篇
人才学   3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616篇
理论方法论   249篇
综合类   3690篇
社会学   195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331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41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401篇
  2009年   404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368篇
  2006年   351篇
  2005年   306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罡 《华人时刊》2015,(4):72-73
赏析提要:上品力作,4次出版,十全品相,流传有序。作品现由林散之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艾中先生收藏。林散之草书《李贺诗南园一首》是立轴。高82公分,宽31公分,约2.5平方尺。落款散耳,钤印是"林散之印"(白文)和"大年"(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正文是: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歌谣中,谶语歌谣因其与历史、信仰的复杂互动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既有研究或是站在史学立场上视其为政治史的佐证,或是从文学视角分析其对叙事文学的影响及其文化意味.若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将谶语歌谣还原为一种民间口头讲述,在历史脉络下爬梳其文本形态的层累,则可钩沉其谶示意义权威性、合法性的建立过程,并分析在这种观念信仰之上,人们试图借此理解、阐释甚至建构历史的丰富话语形态.基于口头文化传统的"资源库",谶语歌谣构成古人认知历史的观念框架与交流工具,并由此作为古代歌谣的特殊类型,为当下讨论口传文学与传统知识、信仰与历史的关联提供新的案例与视野.  相似文献   
4.
5.
6.
《潜溪诗眼》条目虽不多,但其中却有富含诗学价值的内容,特别是涉及“识”、“炼字”、“命意”等的内容。其论“识”,与黄庭坚、严羽之论有相通之处;其论“句法”,亦有可取之处,与黄庭坚、吕本中有同有异;其论“命意”,涉及“言”与“意”之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7.
诗词书画     
《老年人》2003,(3):50-51
夕阳下︵国画︶焦成根春回大地和为贵情怀书法高家余沁园春·欢庆“十六大”感怀●欧阳俊独上高楼,沐日披霞,极目骋游。睹群情极越,吾心振奋;翠笼旷野,金灿平畴。鱼跃莺歌,枫红菊艳,似锦繁花满九州。民丰裕、见城乡巨变,乐在心头。江山代有风流,忆创业维艰伟绩稠。奏强音不息,弘扬马列;高歌猛进,续谱春秋。人物轩昂,征途奋发,屹立东方谁可俦?高阳照、建小康社会,光耀神州。喜庆“十六大”●张世平祥和香阵透神州,大会群英共运筹。旗帜高悬三代表,人民齐唱一心讴。南收港澳归完璧,东领台澎解怨尤。开拓创新方向定,与时俱…  相似文献   
8.
《花间集》对民间曲子词过渡到文人词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花间词”既有文人“长短句之诗”的文学性,又具有民间曲子词的娱乐性,欧阳炯提出“诗客曲子词”这一称谓正好揭示了这种特征。  相似文献   
9.
儒家以个人道德修养或国家仁政原则、礼义原则解释、运用《诗》;墨家从治国理念来释《诗》,把所引之《诗》说成是圣王之言;道家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否定了《诗》的文化价值;法家从功利主义立场出发,否定了《诗》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美学角度比较分析了美国“新英格兰诗人”亨利·朗费罗与中国唐代隐逸诗人孟浩然的几首自然景物诗 ,旨在解读他们相似的审美情趣和东西美学相通之处。文章指出两位诗人的表层景物描绘下皆隐藏了深沉的价值关怀 ,体现了本然生命与自然生命的相互渗透侵袭 ;传达了他们对人世的顿悟以及对超越时空的生命意识的终极探寻。此外 ,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经历了不同的生活道路 ,两人对自然的表现方式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