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28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晓瑜 《南都学坛》2002,22(1):74-76
驹子、陈白露分别是川端康成、曹禺悲剧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倾注了作家对悲剧人物的挚爱 ,呈现出美的韵味 ,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在对待人生、社会的态度 ,在对待“悲”与“美”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上的根本差别 ,从而使其悲剧有着不同的内涵 ,即 :川端康成是“既悲且美 ,悲美同在” ,曹禺是“因悲而美 ,悲美相映”  相似文献   
2.
送人赴任之作,在唐代别离诗中占有相当大比例.盛唐人的这类诗歌,往往忽略了别离之伤情.反之,晚唐却固囿于这一伤情,并将此进一步深化,深化的结果,就是诗歌中闲情的泛滥.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晚唐文人大范围接受佛道思想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汉乐府民歌中有关作品的分析,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汉乐府民歌的“以悲为美”。  相似文献   
4.
杨慎在哲学上主张"合性情",反对将"性""情"割裂来谈,同时又强调"以性统情",使情欲在性的指引下得到合理发展与满足。杨慎"约情合性""缘情绮靡""含蓄蕴藉"的诗学主张便是这种"性情"观的体现。他还以自己的创作部分地实践了这种诗学观念,从而形成一种"秾丽婉至"的诗风。  相似文献   
5.
"温李新声"作为晚唐诗坛上以温庭筠、李商隐为代表的绮艳诗风的标示,是那个时代一部分才士心理的典型结晶。它的出现不仅使唐诗的发展回归于"缘情体物"的传统,还将大历以来正式确立的"缘情构景"路线提升到虚拟与象征并用的"因情造景"阶段,对深入开发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心灵熔铸物象有独特的贡献。其"婉曲见意"的表达方法则生成了作品特有的绵密深曲的体性和朦胧隐晦的旨趣,反映于诗歌意象的密实化、意脉的跳脱化和意境的空灵化诸多方面。而其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更在于为诗体艺术向词体艺术的延伸作了先导,体现出古典诗歌意象艺术转型的另一个重要的侧面。  相似文献   
6.
宋元易代之际,家铉翁作为祈请使,被元朝羁縻北方十九年,南归时已年逾八十。今存其创作几乎全作于羁北期间,以抒发故乡之思、故国之念和坚守之志而深切动人,从中体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其诗文多以乡国之思蕴涵黍离之悲,以前朝遗民流寓之身,亡国之恨不便于直接表达之故也。  相似文献   
7.
悲金悼玉女儿诔——论《红楼梦》中贾宝玉之诗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诗文创作以歌咏女性为中心,以创新为特色,表达出“悲金悼玉”的主题,从而与《红楼梦》重要主题之一——反映“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女性悲剧关联起来,体现了为作者代言的功能。同时,通过贾宝玉的诗文,作者批判时人为功名而写作的异化心态,提出“尚古”的文学主张,主张回归士之精神本源,标立出对儒林传统的唾弃以及对文苑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汉代拟骚诗是对屈骚的传述之作,再现和揭示了屈骚部分思想主题及艺术蕴涵,然受时代思潮、个人经历、思想情感的影响,发生了表现重心与格调的衍变.拟骚诗对屈骚的解读与楚辞评论共同深化了汉代楚辞接受.  相似文献   
9.
在中日语言表达中,美化、粉饰、回避、暗示、文明等婉曲话语非常多见,是普遍的表达现象.婉曲话语主要是为了避免引起听话人的反感、不满和不快,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际或实现交际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婉曲话语不仅出现在语言表达中,有时也出现在借助体态表达的非语言手段中.但语言和非语言婉曲表达很多时候是为了追求它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说话人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话语对象、不同的话语内容而选择婉曲话语,这些婉曲话语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不完全真实的.同时,婉曲话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我们都可以从婉曲话语求"真"来探讨中日两国婉曲话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晚唐五代开始的"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和北宋中期围绕这一创作现象的批评论争,不仅涉及到词的创作方法和词史发展的方向问题,更对诗词体性的异同之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诗为词"在唐五代及北宋前期的创作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填词对诗歌句式句数及婉媚风格类型的趋同,而从北宋中期开始的相关评说则重在分辨诗词体性之异.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在强调词体之独立和本色的同时,也主张通过诗人句法来体现词中的情感力度和壮阔风格;而在演唱风格上则在宋代普遍流行的女音之外,追求声调高逸的男音色彩."以诗为词"的内涵及其演变在唐宋语境中可以得到准确阐释,并可借此展现宋人词学观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