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81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小说在其谨严、整饬的典型理论背景下的总体模式中始终存在着散文化的革命因素。散文化小说 ,是一种现代作家们自觉创作出来的独立的小说体式 ,是一种超乎在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之上 ,有自己独特艺术品格和审美意蕴的现代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的情诗是他爱情生活的留痕,《我等候你》是他对陆小曼痴情的见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志摩的爱情观、生活观,即追求爱、自由与美;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即诗歌的目的不是表现政治理想,而是抒发内心情感。这首诗按情感的自然流动分行,不讲究压韵和格式的整齐,具有浓厚的散文风格,同时兼具绘画美与音乐美,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抒情诗之一。  相似文献   
3.
崔向敏 《兰州学刊》2010,(6):182-184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家,她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特征。文章主要从萧红的小说入手,通过与早期乡土作家作品的比较,分析这种散文化结构给萧红小说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独孤及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他的散文在当时享有盛名,诗歌并没有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但在后世评论家的眼中,独孤及的诗歌仍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其诗歌中的散文化倾向,可以看作是从杜甫到韩愈之间的一个过渡,他对于推动诗歌革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于以文字为媒介的小说,其阅读效果对受众的影响力如何,取决于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审美贡献.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在多年的文学创作中所坚持的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审美表达上的探索,奠定了她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以双重化隐喻意义的结构、散文化语言、情态化自然的成功书写完成的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标志着她的小说写作达到的前所未有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徽州服饰文化的研究为主线,通过对徽州地区服饰资料的采集,结合时代背景,阐述皖南地区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翻看近几年各省市中考满分作文,虽然在立意特别语言上进步不少,但很少看到故事情节摇曳多姿、细节刻画细腻精彩的满分作文,不少记叙文也趋于散文化。这同然可喜,也令人担忧—它掩盖的是学生构思能力的弱化,刻画人物的虚化。一言而敝之,它折射的是学生思维的懒惰。  相似文献   
8.
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美的意境,用质朴的语言塑造鲜明人物,孙犁以一种饱含诗情画意的笔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卓然自立、诗意盎然的"荷花淀"世界,形成了诗、画、文三位一体的崭新的个性化审美风格,犹如自然天籁,浑然天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丁帆  李兴阳 《江汉论坛》2007,4(1):128-132
孙犁影响下形成的"荷花淀派"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跨时代"的文学流派之一.他们的乡土抒写,在即时性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中,灌注和张扬具有恒久魅力的人性与人情.其内在精神蕴涵,既有传统美德的承传,又有现代人道主义精神.在叙事形式上,承续京派乡土抒情小说传统,善于在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中,创造清新明丽的意境,形成优美、婉约的艺术风格.这样的审美形态在其流派活跃的年代,始终处在主流话语的边缘;而在其流派沉寂的年代,却又获得了恒久的艺术魅力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闫秋红 《江汉论坛》2003,11(5):90-93
小说的诗化、散文化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诗学思想在新文学史上的延伸,京派一向充当了小说诗化、散文化的代言人.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另一种风格与京派迥然不同的诗化、散文化,那就是以萧红、端木蕻良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他们浸润于本地域的萨满教原始文化之中,与废名、沈从文等人有着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追求,因而他们的诗化、散文化必然具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