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1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181篇
社会学   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云梦学刊》2005,26(2):6-6
2004年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仍是多事之秋。3月,《新京报》一篇《政协委员炮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引发了“辞书规范”论争,成为自“王同亿抄袭”案以来辞书界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论争;6月,《科学时报》以《学术研究有行规》为题,报道了陈鼓应、王煜对熊良山《道德经浅释》的批评,此后,更有文进一步揭发熊书对《道德经》的胡批瞎解之外,该书还“把大量的巫术、气功混合在一起”,一时间“熊良山现象”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战后国民政府国营事业民营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国营事业民营化问题早在抗战胜利之初即已提出 ,但其全面推行则是从国民政府实行“经济改革”时开始的。实施民营化的原因 ,既有财政金融方面的因素 ,也有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 ,是从统制经济向自由经济转变的一种尝试。转变引发了激烈争论 ,而学者的参与使其具有了学理化色彩 ,从一种单纯的利益之争上升为中国工业化模式的争论。民营化工作历时两年多 ,经过了四个阶段。由于客观上不具备实行条件 ,主观上也存在着轻决多变、自相矛盾等错误倾向 ,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它不仅未能达到预定目的 ,反而恶化了经济环境 ,助长了官僚资本 ,进一步损害了政府信用  相似文献   
3.
应运而生的生命美学 ,选取了独特的理论视角 ,从人本身出发 ,从生命活动出发 ,以审美活动作为研究的中心 ,具有原创性、深刻性和当代性的理论品格。作为刚刚诞生的新理论 ,它还显得不够成熟 ,但经过学术的砺炼 ,它的成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相似文献   
4.
"两个口号"论争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争论时间最长的一桩学案。从1934年周扬提倡"国防文学",到1988年中共中央为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胡风彻底平反,"两个口号"论争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发展进程中一再成为文艺运动的聚集点,因这次论争而导致的"周扬派"与"鲁迅派"的分化在左翼文艺运动和建国后的文学史上演绎了说不尽的恩怨沧桑。周扬是这一学案的主要当事人,从左联解散,到延安整风,再到建国后的历次文艺运动,他的命运沉浮始终与"两个口号"论争息息相关。虽说周扬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左翼文艺运动史",但实际上,周扬一生的文艺活动都深陷于"两个口号"论争的历史纠纷而不能自拔。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两个口号"论争,要么是从路线斗争的角度用政治批判方式解决文艺问题,要么是从宗派观念的角度纠缠于历史的或个人的是是非非,这两种途径都无法真正解决"两个口号"论争的矛盾冲突。新时期以来,随着意识形态的淡化和个人恩怨的消解,从文艺理论上确立"两个口号"论争的对话与潜对话状态,是解决"周扬派"与"鲁迅派"历史矛盾的正确途径,也只有从文学理论意义上寻求对话的基点,才能使"两个口号"论争的理论遗产转化为建设性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诗歌的边缘性可以从世界诗歌与中国诗歌、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文学与诗歌三个维度来考察。不论在哪个年代,不论我们的考察视域有多大,也不论冲突双方的身份是什么,中国当代诗歌空间中所发生的历次论争的本质皆是各种文学力量在三个维度中的冲撞与角逐,从而引发由"边缘"向"中心"的运动。这种运动不仅具有方向性,而且具有历史循环性。同时,所谓"循环"也并非无意义的历史事件重演,而是能够让诗人和学者们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反思、批判和自省,最终以时代的精神重建完善的诗歌标准与传统。  相似文献   
6.
当代"场所"理论的建构陷入僵局,人们各持己见,而跨层级思维则有利于培育新的"场所感"范式。跨层级思维指在不同的场所层级之间来回转换,反复变焦,把地方-全球讨论置于"层级"和"依恋"语境中。当前许多环境文本如摄影作品、著作等都运用调整"大地依恋"层级的策略,帮助当代读者以多种视角理解自我与场所的深层联系。跨层级思维意味着将对某一特定场所体验的精微性与对全球体验的广大性结合起来,理解人们的生活给环境带来的真实影响,培育新的也许是有效应对当今世界严峻现实的认知习惯与思维方式,使人们适应变化中的世界,并促使他们克服对可能令人麻痹的抽象问题视而不见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是当代诗歌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不断产生论争的诗学现象.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朦胧诗"缺乏统一的看法.论题通过回顾历史、重写重读的方式,从定义、论争、分期、地位、艺术特征等几个重要方面论述"朦胧诗",力求在澄清史实和整体把握"朦胧诗"的前提下,解决一系列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散文的新辉煌,应归功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散文创作座谈会"和"我与散文"大讨论唤起的散文创作思想解放意识的觉醒,更应归功于散文界敢于突破"形散神不散"的束缚、勇于在散文"消亡"声中亮出"崛起"论的主张、勇于参加"大散文"与"艺术散文"之辩.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发生的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论争,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对于以后二人的政治道路的选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从论争的性质、针对性、意义三个方面,对十年来关于这一论争的研究作一综述,以便于广大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论争这一文艺理论争鸣焦点课题,对两者文艺理论的产生、演变及走向的透视,流派的形成,理论的界定,到引进、吸收、融汇进程的分析与论证,以全新视角进行历史反思。在邓小平“二为”文艺方针旗帜下,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应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双蒂并开、共同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文艺理论从新时期迈向新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