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综合类   9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探讨宋志怪小说的生成因缘,认为其一方面得力于对前代小说精华部分的不著痕迹的化用,但更离不开作家对时代文化精神的借助和融会,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努力创新。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藉着独特的形式,用精神分析法,以"不和众嚣,独具我见"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把他对人生、社会、新事物的看法和感情表现出来;郁达夫的<沉沦>与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在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式上表现出多种相似的审美特性,但是,文化特质的差异,使他们的作品又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生活内容和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鉴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理论,以著名的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为例,讨论了意识形态是如何经由文本与实践进行再生产的,同时还探讨了文本中各种意识形态的纠合与冲突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李正学的《毛宗岗小说批评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评析,认为李正学的这部论著将理论性与思辨性贯穿全书始终,在动态中彰显了作者历史意识的通识观,并从现代学术的视野指出毛氏理论的不足,在当代毛评研究中可谓别具一格,独具机抒。  相似文献   
5.
张永 《齐鲁学刊》2002,(3):38-41
芦焚小说创作的荒野意象凝聚着作家复杂而又深沉的乡土情结。透过荒野意象,芦焚的乡土小说表现了中原乡村大地的异化与挣扎。同时,对荒野意象的关注表现出作家强烈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情怀。  相似文献   
6.
论近代狭邪小说对"情"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志军 《河北学刊》2003,23(1):102-107
"情"是近代狭邪小说<花月痕>、<青楼梦>、<绘芳录>的中心观念之一,小说作者不仅以开篇的"情"论醒目地标出,而且借小说人物或叙述者之口反复予以强调.三部小说都较好地处理了情与欲的关系,在狭邪风月的描摹中表现出重情斥欲、不涉淫亵的优雅风度,超赵了历来淫秽污臭的"风月笔墨",但因对"情"的真正内涵的把握存在严重缺陷,不能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和用情资格论,因而难以达到<红楼梦>"将儿女之真发泄一二"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7.
探寻"人类情感"的心灵艺术--铁凝小说创作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志远 《河北学刊》2001,21(4):33-39
铁凝的流浪意识形成其独特的创作追求表现"人类共同情感".她的创作分早期、单纯澄明期、迷离混茫期和单纯混茫期.在创作中日益表现出的鲜明特色是人类情感的个性化表现,思想表情的力度和丰富性,叙事情境的"内聚焦"展示".  相似文献   
8.
李岫 《文史哲》2002,4(5):25-33
长篇小说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一个时代纪念碑式的记录。 2 0世纪中国优秀的长篇小说记录了上个世纪 10 0年间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与斗争 ,是留给后人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作为一种文学体式 ,长篇小说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嬗变、积累与突破 ,从幼稚到成熟 ,从单薄到丰厚。尤其是 2 0世纪的后 2 0年 ,长篇创作从技巧上汲取了许多异域的营养 ,从内容上深刻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 ,从前后 5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到长篇创作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小说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美华 《阴山学刊》2001,14(1):44-47
《中国小说史略》在学术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经典范本.然而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受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在文献史料研究、写作体例、对小说价值的界定和解释上还存在缺陷及局限.正补其遗误,从而对《中国小说史略》做更深入的、学术性的、实事求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考察“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女性世界 ,可以看到她们从注重群体价值、自觉攀附传统道德伦理、压抑个体情欲到逐渐关注个体价值、背弃传统道德、放纵情欲的精神趋向 ,这从一个重要侧面显示出了那一时代女性的历史命运及时代演进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