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帕慕克是一位文化杂合的作家。帕慕克笔下的爱情故事是一种媚俗的叙事。帕慕克小说的主人公是无足轻重的、边缘的。这些帕慕克研究中的定论与空白,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帕慕克提供了一条通道:帕慕克在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到底发现了什么?什么是“文明冲突与交织的新象征”?这是国内外学界至今仍未回答的一个问题。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对帕慕克之爱情叙事与主人公的误读和批评之中。  相似文献   
2.
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白色城堡>通过两个不同文化文明背景人物彼此互换身份的寓言性故事,思考了"我为什么如我所是"这个带有强烈哲学意味的文化身份问题,批判了一种文化战胜另一种文化的思想,一种文化优越于另一种文化的谬论,表明不同文化相互借鉴与融合、共同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表达了作者"杂交化(hybridization)是新生活的模式"的理想.艺术上,<白色城堡>同样杂糅了诸多东西方文学手法,形成了独特的混杂性创作风格.在当代东西方文化冲突与交流日益高涨的全球化时期,<白色城堡>的寓意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帕慕克小说创作的“绘画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创作具有强烈的绘画情结,绘画艺术给了他无穷的创作灵感,赋予他描绘人、事、物的能力与智慧,色彩在他的作品中成为有血肉的文学形象,参与到文学叙事中,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效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以伊斯兰传统细密画的方式构局谋篇,全篇流溢着红色、黑色等色彩,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审视了土耳其人的历史、文化、艺术,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裂变,思考了文明的冲突与共存等问题。在帕慕克的作品中,文学与绘画两种艺术形成了互动、互补、契合的关系,兼备两种艺术的灵韵。  相似文献   
4.
帕慕克的创作一直秉持着“文化杂合”的观点,他试图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为身份尴尬的土耳其寻找一条民族文化的出路,但是现实境遇的残酷,又迫使着他一次又一次地书写着“文化冲突”。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帕慕克“文化杂合”的突围之路很难说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对于土耳其来说,一路向西的欧盟之路行不通,转身朝东的“一带一路”倡议未尝不是死棋盘活的更好选择,这也许是纠缠帕慕克多年的“文化杂合”观的正解。  相似文献   
5.
帕慕克是一位文化杂合的作家。帕慕克笔下的爱情故事是一种媚俗的叙事。帕慕克小说的主人公是无足轻重的、边缘的。这些帕慕克研究中的定论与空白,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帕慕克提供了一条通道:帕慕克在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到底发现了什么?什么是"文明冲突与交织的新象征"?这是国内外学界至今仍未回答的一个问题。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对帕慕克之爱情叙事与主人公的误读和批评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我的名字叫红》的叙事艺术,进而探索帕慕克对小说形式创新所做的努力及其意义。《我的名字叫红》是帕慕克探索小说形式创新的典型文本,其独特的叙事行进方式使小说的创作达到空前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Orhan Pamuk's novel Snow 1 1. English version by Maureen Freely (2004). View all notes uses fiction as an instrument of social analysis. It attempts to comprehend the complicated situation contemporary Turkish society is exposed to in consequence of its persisting efforts on behalf of modernization, which is a key condition for its future integration into the European Community. This process, initiated almost 90 years ago by Kemal Atatürk, finds itself opposed to the tenacity of both an ethnically multiform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as strong ideological elements of distortion and violence within changing social relations and structures.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ociological interest in a hermeneutic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and structures of communication as they are reflected in som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dialogues between Pamuk's actors. The text highlights the conflictive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al drama in the bosom of Turkish society. The second part interprets the literary treatment based on the political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 by S.N. Eisenstadt (1987) and Gokhan Bacik (2003), which focu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Kemalist movement and its discourse in spit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uslim identity in Turkey.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