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6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07篇
社会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 in which Kohut's concept of Tragic Man functions as a response to criticisms of self psychology as proffering a partial, utopian, strife-denying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After citing several representative critiques in this respect, I review the concept of Tragic Man as defined by Kohut, and then seek to deepen the clinical usefulness of this concept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affects, empathy, and free association. A clinical vignette concludes the paper, through which some of these ideas find illustration.  相似文献   
2.
There-be存在句的结构与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re-be存在句是一种表"存在"的特殊而常见的句型。本文着重介绍了there-be存在句的各种结构,并根据该结构的变化分析其翻译技巧,由此指出在实务翻译中,应弄清楚其内在逻辑关系,根据上下文,才能准确地理解并表达出此结构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贝克特的代表剧作之一《美好的日子》中的主要人物温妮因为自己的清醒或作为人的存在的自我意识,竭力从荒诞的世界中寻求本不存在的秩序,从终极的虚无中寻求本不存在的人生意义,从人类终极的异化和孤独中寻求本不存在的结合。她的形象集中体现了现代人的生存悖论,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人类本体意义上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人们的视觉感知,心理感知,思维次序及认知经济原则是存在句结构生成的认知理据,并从认知角度对存在句进行历时溯因,对生成语言学在探讨这一问题时的局限性有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三大转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吾金 《河北学刊》2004,24(3):53-57
哲学研究的对象由三个不同的侧面构成,即外部世界、自我、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与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媒介物。从这一见解出发来看西方哲学史,之中存在着三个大的转向。第一个大转向是从独断论哲学到批判哲学;第二个大转向是从批判哲学到生存论哲学;第三个大转向是从生存论哲学到当代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6.
庄周与萨特,对人的存在意识与存在方式都曾进行了痛苦而深刻的思考:关于个体孤独、绝对自由、悲观而乐观等命题,都曾是二者为命途多舛的人类生命所作的无奈而悲凉的存在选择,让我们看到东西方哲学家在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人生过程中观念思维超越时空的交互与相通。  相似文献   
7.
从视点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和“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视点的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类句反映的是说话人对事物存在状态静态的大纲视点模式,“了”类句反映的是说话人对事物存在状态动态的顺序视点模式。二者所反映的观察方向都是同序的视点模式,但“着”句的视点始终处于句中场景之中;而“了”句的视点首先位于句中场景,然后以回顾性的方向移至与之相对的另一场景,然后再移回到句中场景。  相似文献   
8.
方东美的生存哲学是针对西方主客二分思想的弊端提出来的 ,它包括生命本体论和生命精神六境界两个层面 ,通过对这两个层面的论述 ,分析方东美生存哲学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及其缺失 ,以增益现代对人的意义与价值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对白先勇来说,对存在主义的持久兴趣来自一种境遇的相通和自我认同建构的需要。白先勇的小说表现出个体存在的焦虑和民族文化的忧患。前者映照出作者个体生命认同困局;后者则寓示着战后台湾以及海外中国人存在困境。将个体悲剧融进民族国家的历史叙述,是白先勇能够不囿于西方现代派、建构中国现代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生存论与传统哲学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现实际遇和生活世界的关怀.传统哲学中的人是抽象化的人,而生存论意义上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所谓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生存论转向的人学意义是从传统抽象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马克思的新人本主义也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