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叕从贝,缀从口皆为羡符。其中楚简缀字所从之“叕”的写法比较特殊,大字被割裂成上下不连的两部分,叕字所从的四笔连写成两笔或写成并列的四笔,这是楚文字特有的写法。楚简缀所从之叕作“(?)”与金文“(?)”所从之“(?)”显然是一个字。因此“(?)”应隶作“(腏刂)”,释为“腏”,《说文》“腏,挑取骨间肉也”。腏字从刀作,大概与训为“挑取骨间肉“有关,腏字典籍又通作“餟”或“醊”。《说文》“餟,祭酹也”。《玉篇》“餟,  相似文献   
62.
6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资源税的改革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的转型,本文提出我国现行资源税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4.
萧红小说具有诗化、散文化特征已是研究界公认的结论,其散文的"小说化"却少有人论及。本文以叙事学理论方法,从散文叙述的时间性、人物形象刻画和叙述人称三方面,重点分析了萧红散文的代表作,阐述了鲁迅对萧红创作"越轨的笔致"评价中所包含的"文体无意识"内涵,指出应避免因文类划分而割裂对萧红创作风格的整体探究。  相似文献   
65.
这篇文章通过对甲骨卜辞中"雨不正"一语的考释,将<诗·无雨篇>的篇题予以新证.  相似文献   
66.
做好节日期间的宣传工作刘红伟,赵淅武,刘钊春节期间,人口流动量大,积极做好节日期间的宣传工作,是体现“三为主”中的“宣传教育”的又一途径。河南省淅川县黄庄乡在此期间共组织实施了五项活动。1.印刷了1万份关于计划生育的《告黄庄乡4.25人民公开信》,发...  相似文献   
67.
当前的出土文献研究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是出土的文献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研究与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有很高的关联度。出土文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术潮流,从甲骨文到秦汉文字,大量的文学作品改变着我们的已有认识。对待出土文献要坚持几个原则: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不轻易信古,也不随便疑古,而应该采取释古的态度;另外,在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进行比照的时候,不能因为没有出土文献的支撑就轻易地怀疑传世文献的真伪正误。出土文献带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即很多思想观念都有一个非常久远的来源。目前的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具体涉及的作品需不断的扩充。关于出土文学文献的研究范围,应坚持双管齐下、齐头并进,既要有纯文学的学科分界清晰的研究,又要有打破藩篱、沟通整合、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勇于开拓的精神和融会贯通的格局和气象。  相似文献   
68.
单亲家庭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具有独特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同时也面临着其特有的伦理困境和压力。本文从社会的公平伦理、学校的关怀伦理及个体的品质伦理等伦理视角出发,对单亲家庭大学生所处的成长困境及救助工作进行了探讨,以期有利于帮助单亲大学生走出成长困境。  相似文献   
69.
在甲骨刻辞中有一片非常著名的"小臣墙刻辞",内容为一次战争的俘获与赏赐的记录.以往对小臣墙刻辞的释读和理解存在一些错误.本文对小臣墙刻辞重新进行了释读,对一些字词提出了新的解释,着重考释了小臣墙刻辞中的"白麟",指出这是出土文献中最早而且是目前仅见的关于"白麟"祥瑞的记录,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祥瑞记录.本文还认为小臣墙刻辞中的"白麟"资料,对进一步证明"殷人尚白"说和殷人已经具备了五方配五色观念的推测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70.
从尼采杀死了“上帝”到福柯消解了“人”,西方哲学经历了以人作为主体的确立和解构的过程。福柯从时代的本质要求出发,通过宣布“人之死”实现了其后人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功能性超越,展现了其特有的后人道主义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