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清代北京风景游赏地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北京风景浏览地可分为山景、水景、古迹、植物观赏地四类,共有风景游览地63处,其中山景观赏地21处,水景观赏地有33处,古迹6处,植物观赏地3处。清代北京风景地构成中,水景观赏地的比重最高,其次为山景观赏地,再其次为古迹和植物观赏地。清代北京风景地数量比明代明显增多,主要分布于城区及近郊;清代北京新开发的风景地以水景为主,共计19处,集中于外城西区和近郊。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休闲装备和产品业、休闲设施服务业、旅游业、娱乐产业、运动与游憩产业、文化产业六大方面分别引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并对各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进行了评述。研究表明:全球已经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以体育休闲产业、娱乐产业、休闲装备和产品业、休闲设施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最大产业系统——休闲产业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为隔绝蒙汉交往,清初在长城沿线的陕西内蒙交界地区设立了"禁留地"。至康熙末年始允许汉民进入蒙地开垦"伙盘地",随之设立"黑界地"限制汉民向北开垦。但是,私垦的趋势无法阻挡,伙盘地在清中期开始向北一直扩展,突破了"黑界地"的限制,至清末贻谷放垦最终确立了陕蒙交界土地利用的格局。研究"黑界地"的由来及范围,对于研究清代陕蒙交界地区的土地利用与人地关系,意义十分重大。"黑界地"(黑牌子地)出现在乾隆八年(1743年)之后。黑牌地出现的原因是蒙人农耕的结果,其性质是区分蒙汉各自耕种农地的界限。"黑界地"出现后,长期没有设定北界,同时蒙人对"黑界地"的范围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昆曲、弋阳腔、秦腔、徽剧、汉剧的形成都经历了本省各分区域剧种的分异到整合的过程,然后又经历了一个由本省向外传播的过程.京剧在北京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地方休闲文化的分异和整合的过程.京剧向外的传播走向系由北而南,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集镇乡村.京剧这种新的都城休闲文化类型在全国范围的扩散是遵循等级扩散的规律的.从京城到次级中心城市的扩散以迁移扩散为主.京剧在次级中心城市内部的传播更多采取接触扩散和迁移扩散相结合的途径.京剧的形成是对以上五种进入北京剧坛的地方剧种进行不断整合再创造的产物.某些地方剧种如昆剧的向外扩张与区域政治、经济、风俗文化、历史人群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明代北京风景游赏地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北京文人士大夫经常光顾的风景游赏地集中于郊区,而西郊是风景游览地最集中、游览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北郊和内城西区次之。影响这种分布特征形成的因素包括:北京山水风景资源集中于西郊和北郊的空间特点;明代政治氛围对士人郊游的推动;西郊和城内人文景观开发对宗教名山和水景游览区形成的促进。而明代北京平民游览风景游赏地的特征有一些不同。他们多选择近郊名山秀水;季节性特征明显;游客规模大;娱乐功能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