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孙虎 《南方论刊》2004,(7):58-58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条件反射是生物体受外界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反应。高三复习阶段的数学教学方式,用条件反射的训练方式是再好不过了。要使所学的知识得巩固和再现,就必须强化重复训练。当然,对于已经领会的知识,做这项工作效果并不明显。但对于经常出错的知识  相似文献   
22.
略论《聊斋志异》冯评与但评的理论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聊斋志异》评点有多家,冯镇峦、但明伦两家评点的理论性最强,本文从小说虚构思想、叙事思想与形象塑造思想三方面论述了两家评点的理论价值。就小说虚构思想而言,两家评深化了从文本内部验证小说虚构特征之合理性的观念;就小说叙事思想而言,两家评从文章写作学视角对小说文本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就小说形象塑造思想而言,两家评对志怪小说形像塑造方法及其文本效果做出了独特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3.
<世说新语>在日本流传很广、影响深远,自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有一批有关该书的研究著作和仿作涌现出来.单就仿作而言,有汉文体与和文体两类,而汉文体作品最得原书神韵,服部南郭的<大东世语>便是其中的翘楚之作.文章旨在论述服部南郭的生平与著述,<大东世语>的撰述背景与缘起,以及该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4.
清代嘉兴文学家族丛生,地域文学独具特色,文学家族内部教育模式促成地域文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家族内部,传统家族文学精神召唤起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重视家学、以儒为业、传承家族文学精神成为家族成员的自觉意识。在延展家族文学影响力上,母系教育融合了传统家学和外家文学资源,丰富了文学家族的"优良品性"内涵。清代嘉兴鲜明的家族文学特色,对江南文化和文学地域特色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5.
孙虎 《现代妇女》2014,(3):140-140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里对行为和选择的探讨分析,根据自己理解先解释了亚氏对行为和选择的理解,再通过亚氏所表达的理念,对现阶段我们道德行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6.
有一天,当我给小孙子读书时,他突然对我说:“我只喜欢安徒生。”“噢!真的吗?”我问道:“安徒生是谁?”他说别的孩子告诉他,安徒生写的童话很有趣,其他有关安徒生的情况,他就说不出来多少了。我告诉他说,安徒生是丹麦渊博的语言学家和童话家,《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夜莺》和《碗(wān)豆上的公主》等  相似文献   
27.
陈三立“蜻庐诗”是由历年省墓述哀诗组成,但它已超越了单纯的悼亡的含义,而具有特殊的“感兴”。组诗主题由父子之情述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进而拓展到家父君国、兴亡遗恨的体认,透视出历史与现实的人生大关怀。在“家国旧情、兴亡遗恨”的主题下,情庐诗的悲感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彰显了义宁家族精神传统中“国身通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28.
孙虎堂 《兰州学刊》2008,(8):191-193
我国清代的笔记体小说《板桥杂记》传入日本后,对日本花柳文学的繁荣产生了巨大影响,19世纪花柳类汉文小说的大量产生便是这种影响的集中体现。这些汉文小说在题材、文体、著作体式、创作旨归和行文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受《板桥杂记》影响的浓厚痕迹,同时又蕴涵着本土的文化内质,带有日本汉文小说惯有的双重属性,值得探讨。其中,寺门静轩的《江户繁昌记》和土居香国的《鸭东新话》是比较典型的作品,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成岛柳北的《柳桥新志》。  相似文献   
29.
包装涉及的学科理论体系比较分散,决定了包装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国高等教育对包装人才的培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在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文章对中外包装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针对我国包装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现代物流对包装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我国物流包装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教学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30.
近代以来,日益迫切的家国救亡、文化危机感受,使诗歌载道、弘道的价值指向重新得以强调。宋诗派和同光体诗人通过对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说进行不同层面的考察,试图复活已被中西文化、新旧文化话语冲淡了的诗道精神。诗歌"写忧言志"功能的重新开掘,既是对传统诗歌诗道精神的发扬,又饱含着与世运相连的苦心与文化危机意识,指引着近代诗学精神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