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古今中外,人们历来重视教师工作。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说法,人的智慧最明确的标志是传授知识的能力。(今天,还应包含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能力。)谁来传授教师。因而发展师范教育也就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师范教育作为母体教育,是本中之本。从广义讲,师范教育应包括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师资的教育。我这里讲的仅是高等师范教育,即关于中等师资的培养,具体到我们民族师范学院,也就是关于民族中等师资的培养。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民  相似文献   
12.
白万柱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双和尔山传奇》和广大读得见面了。这是我区长篇小说创作的又一收获。这部小说无论思想内容 ,还是艺术造诣 ,都不失为一部佳作。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是中国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堡垒在风雨飘摇中即将崩溃。为了挽救覆灭的命运 ,清政府推行了新政。新政在蒙古地区的内容尽管花样繁多 ,但最主要的便是“移民实边”政策。这一政策破坏了蒙古社会的整体结构 ,使蒙古人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草牧场。由此起因 ,从本世纪初开始 ,蒙古土地上发生了持续数十年的此起彼伏的揭竿起义。在科尔沁草原上 ,率…  相似文献   
13.
进城农民受歧视问题日益突出。文章概述了进城农民受歧视的突出表现,分析了进城农民受歧视的根源,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时期高校贫困生阶层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招生收费制度的改革,造成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贫困大学生。本文分析了研究贫困大学生这一阶层的意义,探讨了这一阶层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双重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全喜 《城市》2006,(2):3-7
一、"十五"期间天津城建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天津城市建设工作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功能和创建宜居城市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提供了服务和保障."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市政公用设施和公路建设投资736亿元,完成房地产投资1140亿元,分别是"九五"的2.4倍和2.2倍,投资比重分别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3.8%和21.3%.总结"十五"期间城市建设管理工作,主要取得了6个方面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解析了生态兴衰与文明变迁的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价值取向,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思路、切入点、制度后盾、系统合作等实践问题。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与部署、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密切注重系统合作。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运用耗散结构理论解析了农民有序流动生成的条件。农民流动系统的“开放性”是农民有序流动生成的前提;农民流动系统“远离平衡态”是农民有序流动生成的内在根源;“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农民有序流动生成的外在动力;“涨落”是实现农民有序流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建立了流程持续改进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为基础,引入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对某企业业务流程持续改进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该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可信度更大.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借助文献研究方法,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重视角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及世界意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继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弘扬、对西方国家生态现代化内在缺陷的反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世界意义,有助实现对西方国家生态现代化理念的超越,为后发国家提供生态现代化的新模式,为全球生态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因此,要矢志不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强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话语的世界传播和世界认同探究,有效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世界意义的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