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1.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比率行业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研究财务比率行业差异的有关文献,说明了行业分类标准的选择及其重要性,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1999—2001年的七个财务比率进行了分行业统计分析,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方法检验了上市公司财务比率的行业因素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所有财务比率的行业效应均为显著,即不同行业的财务比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郭鹏飞 《重庆社会科学》2021,(3):前插1,6-19
在30多年的历程中,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经历了探索、起步、发展、提升的阶段,从嵌入其他审计业务中关注资源环保资金事项,到形成离任审计、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的模式逐步壮大成熟.发展的逻辑脉络体现为:从专项审计转向离任审计、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并立,从资金审计转向资金、绩效和履责的综合审计,从单一自然资源要素审计转向全要素生命共同体审计,从具体问题查证转向全面系统评价,从传统审计方法转向大数据审计方法.植根于实践,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形成了代表性的理论维度:鉴证论、问责论、反腐论、治理论.针对中央审计委员会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这一要求,分析资源环境审计目前在项目安排、组织方式、审计方法、结果运用、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丰富内涵彰显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之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体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本质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辩证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论。深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有利于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新时代价值,推动全体中国人民整体实现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磅礴伟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当前水体环境监测网络化、仪器智能化的需求,设计了一种以树莓派+GPRS为核心的多参数水质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将GPRS无线传输模块集成到以树莓派为处理单元的水质监测仪中,完成了基于GPRS模块的接收和调度,建立了良好的上位机交互软件和存储数据库,用于记录和显示来自监测节点的数据信息,实现了远程水质监测及数据回传功能。一旦监测节点发出报警信息,监控中心与相应移动设备接收数据信息,通过监控中心软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提出了基于GPRS技术和树莓派控制核心的广域水质监测与回传系统,该系统集传感、控制、无线传输于一体,可用于高可扩展性的、可实现最小成本和最大效率的水质监控。  相似文献   
15.
《经义述闻》乃经学之权威,亦是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之代表著作.二人每立一说,必言之有据,去取之间,尽见卓识.但书中亦有未尽完善之处,其中,“以孝烝烝”可读为“克谐以孝,烝烝父不格奸”,“烝烝”于先秦典籍习见,其义为“盛”、“美”,而非“孝”;《汗简》、《古文四声韵》之“誓”或沿自金文,而非籀文“折”字;“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一句,王引之训“敷”为“徧”,实则“敷佑”音义皆同“抚有”,是“匍有”、“抚有”的同音假借.  相似文献   
16.
王闿运《尔雅集解》为重要的雅学典籍,采录汉至清代相关注释,要言不烦,并多己见,可与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相参照。《尔雅集解》之体例为:卷首撰写引言,说明各篇要旨;正文下标示异文;立论之前,罗列旧注。其注解方法主要有四:追寻字义、分析词义、校勘异文、辨析假借。其显著优点有二:厘清异文,校订典籍;见识卓著,善用文献。然因王氏未见新出之甲金文献,训释字词,难免有所偏误。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刚刚公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并把它确定为几种主要养老方式之一,使得农村“以房养老”再次发酵,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由于受土地制度、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以房养老”以前被忽略,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深入分析农村养老问题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农村推行“以房养老”的制约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推行“以房养老”的政策与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