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4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题记:第5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于2008年9月22—24日在新疆召开。论坛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和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来自京、津、川、滇、湘、桂及喀什、厦门和延边等地的数十位学者、研究生参加。与会者从文学、民族学、人类学及民间文学和文艺学等多学科角度展开讨论,在坦承、热烈的气氛中发表了各自见解,亦为推进“多民族文学史观”之事项提出了诸多良好意见。本文系笔者在论坛做的总结发言整理而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贵州读本”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反映了不同的地方意识,若按等级层面分,至少有中央看地方、官吏看地方和民众看地方等区别。近代以后的中国学界,大多关注文人所归属的最后一类,而忽视了前两类。这其中的缘由是中国治学者需要反省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3.
李钢音发表在《山花》“钢音小辑”中的《致默尔索》(1995)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默尔索,每次想起你我的理智就要作一番挣扎,因为你很容易唤起人的非理性状态;而加缪正是通过你这样一个缺乏人们普遍尊重和信守的理性的人物,将他的与存在有关的思考像一个炙手的火球那样抛给了人类……很难相信这些话是出自一个外表似乎感性十足的女性之手。它使人透过平时的“温顺”表象(为了扮演女人之“共性”?),见到了作者深藏在语言底下的另一重人格。就是“深藏”,是因为她和默尔索之间有相同之处,“像一个旁观者那样凭自己真切的感觉生活…  相似文献   
34.
近五百年前,中国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由此开出了影响甚远的致良知教和知行合一学说。龙场悟道的意义在于:在人类文明以多元轴心方式积淀成史的特定时候,于东亚地区将几大主流思想融汇于强调入世关怀的“儒”,并从政治文化边缘的角度为僵化停滞的历史注入了新的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35.
酒文化引论     
“酒”字自殷商甲骨文时代就已存在,此后便颍繁地出现于历代文献之中。有关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学、艺术诸方面的篇章无一不提及“酒”,并且与“酒”相关的宇如醴、酪、酬、尊、醇、酷、奠、医、醉、醒等,以及由“酒”构成的词、词组乃至成语典故如酒人、酒官、酒德、酒礼、酒风、酒俗、酒史、酒艺、酒色、酒令、酒肆、酒徒、酒仙……酒池肉林、酒囊饭袋、酒以成礼、“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等等也不断地派生出来,可谓举不胜举。可见“酒”作为特定的指代符号,在众多的汉语词汇中亦称得上使用频率极高者之一。单就“酒”字本身而论,已可看出其所指代之物——隐藏在符号背后的神秘饮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意义了。所以研究中国酒文化首先就得弄清“酒”字,考查其发生与演变及其相关的社会语境,而这又不得不对中国的文字情况作一番概略的交待。  相似文献   
36.
[摘要]本文从文学与人类学相互关联的角度论述了文学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背景和特点。论文通过对两个关联领域的并置分析,分别从“文学问题”和“人类学问题”等层面展开,强调了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及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并由此论述了该学科在当代中国的大致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7.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结构。在与“中国文化”相对应的宏观意义上,各民族又组成了具有统一特征的“中华民族”。在这意义上,“民族”的概念标志着一种文化的现象,而并非自然的,即人种的现象。因此,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这样的统一框架内研究苗族,就属于文化人类学而非体质人类学范围,并且亦有别于在“世界文化”的框架内所进行的中西比较、中印比较等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38.
安顺“地戏”与傩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戏"与"跳神" "地戏"一词,多见于近人文章之中,乃用以命名由古而今存活于贵州一带的某种民间现象.然一方面虽使用频繁,另方面却语焉不详.沈复馨的文章略有描述,其曰:"安顺地戏系指目前分布于安顺及邻近地区,即西起郎岱,东止花溪,北自普定,南迄紫云这片地区上的二百多堂面壳戏".其又曰;"安顺地戏是指目前保存在安顺地区及其周围上十个市县的近三百堂傩戏".二文互补,一曰"面壳戏",一曰"傩戏",试图对"地戏"进行界定,尽管尚看不出详细的分析,毕竟有所用心,表明论者对所述对象称谓的关注.不过倘深入考察便可看到无论是古代史料还是现实民间,对论者们所论述的这一现象均有两类划分,多种称法.一类代表"雅文化"观念且所出较晚.如《安平县志》:"元宵遍张  相似文献   
39.
本文试图通过“穿青人”、“银水寨”和“藏羌村”的“个案”分析 ,说明中国“旅游民族”的产生及其影响。因开发“民族旅游”而派生出来的“旅游民族”现象是多向、多因的互动过程 ,既有政府为发展、加速增长、解决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增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考虑 ,也有被“开发”的少数民族借此突出并推进自身地位及价值的历史、文化意图。“民族旅游”拓宽了中国旅游行业的“产品”范畴和客源种类 ,有利于境内外市场的未来竞争 ,“旅游民族”的出现则强化了中国社会“多元一体”结构中的族群身分及其各自不同的文化分野。由于“开发”在目的上的短期功利色彩以及参与“开发”双方之主体性的不对等 ,“旅游民族”每每处于商业化的“被表达”状态 ,他们的想法和声音不同程度也受到干扰和扭曲。如何解决此类可归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与保护”的问题 ,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0.
2011年,以“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题的学术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立项.标志着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文章在此回顾了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感谢了支持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前辈,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警醒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