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47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2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我这里说的是正规宴席,包括国宴在内,大排档及寻常朋友聚会不在此列。旧时的八仙桌是方的,如今的酒桌多半是圆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我认为,正规宴席上有两种次序是不能不讲究的.  相似文献   
32.
一部填补空白的巨著─—读《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班班多杰肖万源、伍雄武、阿不都秀库尔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是国家“七五”期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7月出版,该书由15个民族的27位专家学者参加编写,8...  相似文献   
33.
应当注意反映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学军、次多同志: 你们好。送给我的机修厂的调查报告一文收到,十分感谢。当天晚上阅读了西藏日报上刊登的新华社写的报道(调查报告之一),又读了你们的这篇调查,已到一时半,奉读之后收益不少。更为感触的是:我们过去有些单位对反映当前活生生的现实很不  相似文献   
34.
藏族是祖国大家庭中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之一.早在新石器和石铜并用时代,藏族先祖就在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始创造色彩斑斓的高原文化。她具有独特的发展轨迹,处于文化深层结构的哲学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众所周知,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精神世界,人类的先哲们从认识对象世界起,就注意观察世界是什么和世界  相似文献   
35.
36.
最近,甘孜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泽仁多吉就近年来开展劳动保障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深入分析,形成了《对加快甘孜州劳动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此文引起了州委副书记、州长李昌平的高度关注,并作出批示:“本文既是泽仁多吉同志从事社保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做好社保工作的深度思考。我们要倡导并形成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37.
好风应好景,盛事对华年。1985年西藏社会科学院正式成立,恰逢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如今20年过去了,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之时,西藏社会科学院又迎来了她20年的华诞。回眸西藏社会科学院20年的发展历程,无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整个西藏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众所周知,封建农奴制度下的旧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几乎一片空白,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38.
原西藏地方政府是五世达赖喇嘛主要运用格鲁派势力,在蒙古顾始汗的支持下,击败当时统治卫藏的藏巴·第司噶玛丹迥旺布,于藏历第十一绕迥水马年(公元1642年)成立的地方政权。五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洛桑曲结向新建的满清政府表示祝贺并要求(?)好.第十一绕迥的水龙年(公元1652年)应顺治皇帝的邀请,五世达赖喇嘛来到了北京。皇帝赐以  相似文献   
3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首先应表现为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能力。如何在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中.贯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尊重劳动的价值和经营的正当利益,既是造福社会,服务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甘孜、平安甘孜、效益甘孜的客观要求,更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崇高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40.
<正> 在中国思想文化系统中,佛教虽然是舶来货,但千百年来它对汉藏两大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成为这两大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汉藏两个民族地域条件不同,政治经济状况各异,传统文化的根基有别。佛教这一异质文化在这样一个不同的气候和土壤中是怎样传播、生根、开花、结果的。总结这一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冲击,反省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建设具有中国各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跨入二十一世纪,将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