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50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唐朝通过文成、金城两位公主入蕃和亲,与吐蕃缔结、发展了舅甥关系,本文以这种亲属关系上升到的舅权制为切入点,阐述汉藏民族以儒家伦理为纽带,形成伦理体系的认同,为藏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感情基础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62.
自十八世纪后期开始迄今的现代化运动可以说是经济、政治、科技这“三大革命”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百年来的世界现代化运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四个“经济长波”,每一波的崛起都蕴含着“三大革命”的激荡同素。近百年的社会现代化比程,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一、世界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是当今口语和书血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门汇之一。所谓现代化,切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丁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又体地说,就是以现代丁业、科学和技…  相似文献   
63.
任何社会的经济制度都具有特定的文化道德基础。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在中国的文化道德基础只能建筑在中国社会特定的人文条件和历史经验上。当前中国社会回归传统的倾向仍然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尚且不能形成人们经济行为的普遍规范。因此,时代要求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不仅要涌现出科学家和经济学家,而且还要有路德和加尔文那样倡导道德革新的人。  相似文献   
64.
资源可持续发展与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环境保护问题的讨论,不论是经济,还是环境上的,总免不了马尔萨斯的影响。从经济上讲,是资源稀缺问题。无论是资源物理数量的有限还是经济上的稀缺,在马尔萨斯看来,都必然存在,而且是绝对的。它不因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而改变。马尔萨斯认为,稀缺和地租的上升与...  相似文献   
65.
从可持续发展高度,聚焦转型期改革热点和难点,力足无可辩驳的长期积累的大量经验性材料和调查统计数据,见人之视而未见,发人之未取先发,结合国情民意透视积弱积贫现象,论证反贫困的紧迫性.基本思路是:将反贫困置于东西、城乡、贫富三大差距、公平效率、市场机制、分配不公、两极分化、非正义性、民工潮流等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中进行探讨,无论在微观扶贫方式还是宏观治贫治本战略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与蓝图,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66.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工业是一柄福音和灾祸的双刃剑,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由于先天不足、粗放外延发展等原因过早地走入了自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尴尬境地,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提出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明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及其可操作性对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7.
改革开放20年,河北省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并重,与国内外处在同一起飞阶段的地区相比,环境工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既有的环评制度由于缺乏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后分析,难以控制经济发展中一系列非持续问题,必须将其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付诸行动,才能扭转事态的恶化,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8.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走上了恢复和发展道路,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中国在此期间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往往偏重于以经济总量为主的观念。从“一五”到“五五”,五个五年计划都称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采用的指标是“社会总产值”,也称“社会总产品”。它反映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发展的总成果,通常包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五个部门总产值的总和。当时为了更明确地表示这些部门的产值,还把它限制在“国民收入”这一概念里。所谓“国民收入”,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生产资料(物质资料)以后剩下来的新创造的价值,也叫做净产值。这些计划指标都是反映物质生产的指标,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即使在物质生活方面,仅上述指标,也不能充分反映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文革”惨重地破坏了发展,使社会经济面临崩溃边缘。“文革”结束后,发展重回到国家和人民的议事日程上来。“六五”计划开始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并提。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同时,也制定了包括人口、劳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内容的社会发展计划。社会发展作为五年计划的独立组成部分,表明中国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9.
中国要摆脱贫困,迈向小康,必须去除传统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羁绊,面对实际经济问题,解决经济发展瓶颈。可以从人力资源管理、乡镇企业发展策略、振兴区域方法、科技发展之路、社会救济保障方面,并站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高度探讨中国中、西、北部经济发展的问题与策略,提出东西同富,反贫困可持续发展之构想。  相似文献   
70.
贫困经济学与人口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对于中国则更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价值。本文阐释了贫困经济学的由来,运用其理论描述、分析与评价了贫困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