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3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06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290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2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21.
622.
湛若水哲学体系的构建与易学密切相关。在阐释心学思想时,湛若水借鉴《周易》经传的思想,创造性诠释了《系辞》、乾卦、复卦,构建一套以“知几”为核心的修养工夫论。“心之体即是易体,心之几即是爻变”为湛氏易学思想的总纲,该理念高度概括了心与易通一不二的关系,积极推动了明代中晚期心学易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623.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实体企业金融化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实体企业将资金投资于金融类资产而对研发投入造成的挤占效应,较少从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力角度关注跨期金融化投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鉴于此,基于预防性储蓄理论分析实体企业金融化对研发投入的跨期影响,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探讨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研发投入的交互效应对研发投入持续性和研发投入转化率的提升作用,并检验分析师关注和是否拥有资格资质认定等因素对上述关系的影响。以2010年至2016年中国A股非金融业和非房地产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 15.0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内生性检验,对内生性问题的缓解和其他稳健性检验保证了研究结果的一致性。 ????????研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研发投入在当期呈负向关系,但在滞后期呈显著正相关;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研发投入的交互作用弥补研发过程中的资金短缺,平衡创新知识转化过程中的调整和失败风险,缓解管理者面对的短期业绩考核和股价波动压力,进而显著提升企业的研发投入持续性和研发投入转化率。分析师关注对上述作用产生负向调节效应,即分析师关注使管理者投资决策的目的和动机从关注长期创新发展向追求短期利益倾斜。在无高科技等资格资质认定的实体企业中,金融化与研发投入的交互效应对研发投入持续性和研发投入转化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 ????????研究深化了微观视角下企业金融化与创新活动的关系研究,丰富了金融化蓄水池效应的研究证据,揭示了资本市场冲击和企业异质性特征的间接影响,有助于理解企业金融化现象背后折射的投资决策和战略意图,对于提升实体企业创新驱动力、促进政府实施高效的监督和激励政策、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4.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强弱及其对经济社会辐射作用的大小已经成为我国能否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发展成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是,以国有资产流失为标志的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有企业对交换伦理的背离以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交换伦理认识不清则是导致上述危害的浅层经济伦理因素,深层原因在于国有企业伦理责任不清、政府经济伦理的不健全所形成的国有资产所有者主体缺位。只有增强国有企业及政府的经济伦理意识,并构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代表的制度安排,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国有资产流失的难题,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