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66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22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29篇
理论方法论   48篇
综合类   340篇
社会学   58篇
统计学   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玲儿 《新天地》2017,(9):22-23
近代史学家陈寅恪(1890-1969),被学术界誉为"学贯中西新旧",精通多种语言,在历史、文学、语言方面著述甚多.陈寅恪的侄孙陈贻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和叔公相处的时间很短,那时叔公的双眼已经失明了.但是在我心里,他却是独立与自由最好的践行者.他能在复杂的利益格局变化中独善其身,安心治学."  相似文献   
103.
在翻译中,译者必须在两种不同的文化间,找到“制衡点”,恰当处理好文化信息,使原文与译文达到一种和谐、默契的效果,而不能片面强调文化差异,或者完全无视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4.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发展视域性命题,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超越微观服务质量管理逻辑。数字技术突破时空、资源限制,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让农业农村农民提升人力资本、享有数字红利与共享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微观农民个体的全面发展、中观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宏观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数字化是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的重要机制,然而现实中存在数字人才、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配置等三大限度。超越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现实限度,要从农民数字素养培养、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城乡数字公共资源体制改革等方面着力,以更好发挥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05.
从全球范围来看,信用评估业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品差异较大,存在进入壁垒,是一个垄断程度较高、市场运行良好的行业。中国的信用评估业远未实现规模经济,存在过度竞争。要尽快发展我国的信用评估业,就要提高行业进入壁垒,促进行业内现有评估机构的兼并与联合,但同时又要防止垄断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6.
文章通过单整GARCH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别对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的持续性和持续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美元名义汇率收益率序列的波动具有明显的持续性,当前的扰动对未来条件方差的影响将持续下去,一个标准差大小的随机冲击对汇率收益率波动影响的持续时间大于为4天左右,鉴于汇率波动风险具有持续性,其风险的规避应在协同持续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07.
随着统一战线工作的深入推进,文化统战作为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思路越来越被人关注。准确把握文化统战的基本内涵和作用是新阶段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基础,探索加强文化统战工作的途径是文化统战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8.
郅玉玲 《社会工作》2014,(4):135-142
本文对被征地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传统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和现代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特点。结合杭州市实证调查资料,对被征地老人的家庭代际关系应从经济互动、生活照料、情感慰藉三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9.
对还没有掌握知识要点和应用法门的学生,放任不管的教育方法,让他们在自己学习和努力中实现所谓的“自我超越和成长”。只会让他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失去求学的乐趣和信心,越是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对他们冷漠,对他们态度强硬,就使得学生坦言自己不敢接近教师,更加不敢提问不会的内容。这也就偏离了我们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了。与之相反的我们提倡的是和风细雨式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