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由肖父、李锦全主编、九所高等院校参加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教材,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初读之后,颇感这是一部值得称道和推荐的好书,它具有以下几点特色。一、较好地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教材》将哲学史研究的对象理解为“哲学认识的矛盾发展史”(上卷,第4页),将论述的重点放在“围绕哲学基本问题所展开的哲学矛盾运动。”(上卷,第8页)这样,该书既保持以往论著、教材比较重视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社会阶级斗争、自然科学发展及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优点,又更多地考察了哲学发展的特殊规律——即哲学自身的特殊矛盾性,给人们勾勒出一幅中国哲学史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没有这种观察社会现象的历史观点,历史科学就会无法存在和发展,因为只有这样的观点才能使历史科学不致变成偶然现象的糊涂账,不致变成一堆荒谬绝伦的错误。”我们对一九一九年“五四”前后胡适的思想,也应持这种态度。一方面要把他的思想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看他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的新文化运动中起了什么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指出他的反动性,这就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用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来阻碍和对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反对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本文就这两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象数相倚”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比较自觉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思维并把它转化为方法的代表之一。他提出“象数相倚(依)”、“于象数而得理”,突出显示丁方法论的意义。《易传》提出“以类族辨物”的主要任务是“取象”,即对事物作定性分析从而认识类的本质;而对类的把握还必须对事物作数量的分析,这里就有从数量关系来把握类概念的意义。随着中国古代的生产和科学的发展,有些科学如医学、农学比较强调用类比法来“取象”,有些科学如天文、历法、音律则偏重于“运数”。因此,象数之学确是同中国古代科学方法有着联系的。王夫之的象数之学,正是在批判以往象数之学的唯心主义过程中,吸取了其中科学的东西,提出了他的“象数相倚”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丁祯彦 《船山学刊》1991,(1):147-161
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慧星”,在他短短的一生中虽没有写过系统的论史著作,但在他的《仁学》和其它政论文章中,援引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兴衰治乱。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宏观角度纵论了中国哲学围绕“中体西用”口号之争的近代化过程,魏源、龚自珍开“中体西用”争论之绪,早期改良派企图在此口号下调和中西学矛盾,洋务派则据此对抗变法。康有为在托古改制主张下仍对“中体西用”有所保留,惟有严复彻底批判了“中体西用”口号,为中国哲学近代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