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明代将僧人群体的管理纳入了世俗的行政体系,在保护佛教的同时,也创设了大量针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并采用度牒制度控制僧人群体的整体规模。同时,明代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呈现出泛伦理化的特征,而僧人群体构成的日益社会化,僧人自身行为的渐趋低俗化,不仅损害了僧人群体的整体社会形象,也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东学”一词是清末学术界对日本思想和学术的较为普遍的称谓。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的迅速崛起,不仅为张之洞在国内兴办洋务提供了事实支撑,也使得日本成为张之洞心目中学习西方文化的首选对象。这种以日本为中介“师法西方”的速成途径,不仅反映出张之洞的功利主义心态,而且对东学根基的误读以及对传统伦理的固守,也使其本人的思想始终没有迈进近代的门槛。  相似文献   
13.
我国《预算法》中规定的预算年度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期不合,这意味着我国当年的预算不能及时提交人大审批,客观上也导致了预算法定原则的难以落实。我国近代意义上的预算制度形成于清末新政时期,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上对宣统三年的政府预算进行了审议,而会计年度与国会会期不符的问题,也成为了这次预算案审议不了了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民主国家的建构,很多是从税收法定、公共预算开始的,但中国预算的现代化进程,并没有印证这一点。财政社会学者从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出发,向世人阐释了税收制度、财政制度对于国家建构的决定性意义,但后起国家的发展常识告诉我们:只有一个现代国家建构的完成,现代意义的财政预算制度才是可行的。我国学者目前在财政预算与国家建构和国家建设这两个关系维度上均展开了研究,其成绩与困惑值得我们深刻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