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6篇
综合类   20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 本文将对马克思所提出的“个人作为真正个人参加的交往”范畴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论述,并进而探讨其现时代的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描述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指出,“只有在这个阶段上,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而这点又是同个人向完整的个人的发展以及一切自发性的消除相适应的。同样,劳动转化为自主活动,同过去的被迫交往转化为所有个人作为真正个人参加的交往,也是相互适应的。”要弄清“个人作为真正个人参加的交往”的含义,有必要先弄清其由之转化而来的“过去的被迫交往”。交往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一种存在方式。但“迄今为止的一切交往都是一定条件下的  相似文献   
42.
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的依次考察可以发现 ,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多种划分形式如两阶段、三阶段、五阶段等 ,均早已出现 ,且其基本的理论内涵已经具备。这些理论的产生是其批判方法和实践目的的自然结果 ,作为其早期思想的组成部分和系统的历史理论的前奏 ,其地位和意义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43.
现实生活的生产与人类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生活的生产与人类历史发展刘忠世人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即人的历史,而"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①。生活的生产,建构起作为过程的历史,这不仅是唯物史观初创时的观点,而且恩格斯在晚年仍强调:"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  相似文献   
44.
<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一般表述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的规律。并认为这一规律概括了二者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45.
<正>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对此,有些论者在理解上往往只注意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句,而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在其现实性上”这一重要规定,因而导致了脱离人的实践活动静止地看待人的本质、人性的现象,从而也就无法正确说明人的本质、人性的变化发展及其原因。本文试图结合对马克思这个定义的粗浅理解,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一、人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它包含着丰富而又具体的内容。人的本质,就其与人性的关系方面来看,它是对人性的概括与抽象。这是我们对马克思给人的本质所下的定  相似文献   
46.
交往与客体化社会力量的个人占有及其互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力量作为交往的产物,可分为主体化社会力量和客体化社会力量两大类个人占有的客体化社会力量,从其所由产生的交往过程看,主要是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精神力量,即利、权、名。个人对客体化社会力量的占有,既是对创造这些力量的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占有,也是对一定的社会联系的占有,同时又直接表现为对象征着社会力量的交往媒介的占有。这种占有的发生和差别是由分工决定的。个人占有的各项客体化社会力量的互换,有其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作为互换的通项,从历史上看经历了从政治权力到货币的演变。个人对客体化社会力量的占有、互换,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有时有其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