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0篇
统计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文明古国。数千年来,各个民族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完善自身,在长期的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原则规范准则和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道德标准。本文拟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我省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的伦理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32.
拟人,是文学作品常见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辞手法.顾名思义,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与无生命之物以生命,无情感之物以情感,从而折射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山川草木,具有人的特性,鸟兽鱼虫,能解理人类的情感,作品便充满生趣和感染力.杜诗中拟人现象比比皆是.本文试图就杜诗各种拟人现象进行分析,杜甫是“怎样写的”,并尝试探索其创作心态,即“为什么要这样写”,透过这种带有浓郁感情色彩的修辞现象,了解诗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思想状态,追踪他的复杂的心绪.  相似文献   
33.
以审美距离说分析王绩《野望》、王维《渭川田家》等作品,其中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审美距离所致,其羡慕之情正好说明他们不能归去的处境或似归非归的状态.文人赞美的田园风光和田家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可观赏却无法进入的世界.当文人在潜意识的距离中或以超功利性的眼光来打量农家生活时,感到的是它们与官场和宦游生活相比而独有的单纯和自然,而当真的投身其间时,便无法忍受其间的单调和艰苦.可见,文人诗歌中所表现的田园之美和田家之乐,大多具有乌托邦的性质.  相似文献   
3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又通过生产劳动能动地改造着自然界。过去由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失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尖锐矛盾,导致了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当前迫切要求人们必须把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在认识上充分肯定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在实践.广制定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用道德手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表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类是自然界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35.
36.
辛亥革命─—一次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刘明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它的历史虽然距今几近百年,但是它的成功与失败无疑在客观上一直影响到当代。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和总结也无疑影响着我们现实的历史实践。因此,对辛亥革命的再认识,不仅有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37.
朱安女博士源自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热爱,结合自己的优势:白族、云南大理人、古代文学的长期训练和大学教师的经历等,完成了文化视野下的白族古代碑刻研究一书(《白族古代金石文献的文化阐释》,巴蜀书社,2012年),对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的丰富多彩的文学文化现象及民族之间文学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做  相似文献   
38.
执政党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担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是时代和人民对执政党的根本要求,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坚持民主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又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从这个角度看,民主执政的意义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39.
借对,又称假对,所以也可合二为一,叫假借对。杜诗之佳并不在借对。但这种较为特殊的对仗,却反映了民间文学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兴衰过程。杜诗在这点上是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40.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人!”、“这个人道德品质高尚!”、“那个人缺德!”。人们是根据什么原则去议论别人,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的呢?这里,就涉及到伦理学上的道德评价的根据问题。关于道德评价的根据问题,历来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就是动机和效果的问题。即评价人们的行为的善恶好坏,是看动机呢?还是看效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