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9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世纪初,在我国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出土了大批西夏文文献和汉文文献。在汉文文献中以佛经为多数。其中有一种刻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经末有一篇西夏天盛十九年的施经发愿文,尾题记有职官名称“太师上公总领军国重事秦晋国王”①,但未记人名。在以前所能见到的西夏文和汉文资料中,也未发现西夏有关于“秦晋国王”这一封爵的记载。那么,这个在西夏中期权位显赫的重要人物究竟是谁呢?据笔者考证,他不是西夏皇室嵬名家族中的人,而是把持朝政近二十年的权臣汉人任得敬。为了说明这一点,还需要对发愿文本身和有关文献进行对照分析。下面首先引录部分发愿文:  相似文献   
32.
由重庆师范大学邓正琦教授、李碧宏副教授撰写的专著<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研究--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为例>,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渝鄂湘黔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与经济力量整合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联动与整合的佳作.该书由理论篇、综合篇和专题篇构成,它不仅系统构建了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的研究框架,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扩展了跨省交界民族地区经济的研究内容.概括起来,该专著具有如下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33.
一《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之发现甘肃酒泉旧城东门洞内两壁各嵌刻有文字之石柱一枚,曾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张维《陇右金石录》云:“酒泉东门有方石柱,高七、八尺,广二尺有奇,刻有蒙古文多行,左右各一,或为筑城纪事之石,抑或以他地碣石移作门柱,石文漫漶,不可摩拓,傥使习蒙文者就石辨证,必可得其究竟也”。其后,向达:《西征小记》又云:“酒泉东门门洞内两侧墙上各嵌石柱一枚,高约二公尺半,阔约半公尺,上俱鐫回鹘字,三十二年夏东归,始克细  相似文献   
34.
1909年,以柯兹洛夫为首的俄国皇家地理考察队在我国内蒙古黑水城遗址发现了大量西夏文献,其中有几种残本曾分别被定名为《杂字》和《三才杂字》。五年以后,斯坦因探险队也来到黑水城,掘获了内容相关的几片残纸。1972年,甘肃武威县张义公社又发现了形制相同的两张残页。本文将证明所有这些实际上都属于名为《三才杂字》的同一种书,并且尽可能地利用俄中英三方的现有材料对这种书的内容进行复原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5.
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自古以来,各民族(包括已经消失了的古代民族)人民在缔造伟大祖国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少数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不仅是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且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份弥足珍贵的遗产,以其多种多样的类型、内容丰富的文献、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巨大的科学价值为世界学术界所瞩目,整理、研究这份宝贵遗产,是我们科学研究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6.
西夏·宁夏·华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是宁夏历史上惟一以银川为中心建都的王朝。西夏王朝统一了西北广大地区,先后与北宋、辽、南宋、金并立,立国190年,传10代帝王。它不仅在宁夏历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也有重要影响。说起“夏”字,好像中国人对她情有独钟。中国古代即称中华大地为华夏,经千百年至今沿用不衰。在远古,以治水闻名的大禹建立的王朝即称为夏朝,以至于后世对中原地区的人仍称为夏族。以后的“夏”似乎向西北倾斜。公元五世纪初匈奴  相似文献   
37.
古往今来,人人有生有死。丧葬,作为人生旅途的终点,它和当时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以及人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丧葬行为不断膻变、发展,留下了漫长而曲折的足迹。当前人们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十分重视,对社会k占有重要地位的丧葬产生很大的兴趣,想对它了解、认识、研究、总结,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对中国丧葬的认识和研究,远没有相类的社会文化现象(如婚姻家庭)那样红火。近些年来,出版了几部有关中国丧葬的著作,令人欣喜,然而系统、全面地阐述中国丧葬史的著作仍是寥…  相似文献   
38.
这次有幸参加黑龙江民族史学术研讨会,十分高兴。我对黑龙江民族历史懂得很少,在这次会上,听了专家们宣读的论文和讨论发言,增长了很多知识,受到了很大启发,收获不少。感谢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会议领导想让我讲一讲,首先声明,我讲的不是什么学术报告,只是想借这个机会谈一点有关中国民族史学研究的情况和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39.
西夏《天盛律令》略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部稀见的法律文献——西夏《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越来越引起西夏学界和法学界的重视。《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我国中古时期西夏王朝天盛年间修订的一部综合性法典,以西夏文刊布,全书共20卷,约20余万字。此书系俄国柯兹洛夫所率探险队在我国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发现的大批西夏文献的一种,今藏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该所克恰诺夫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此书的研究,60年代就开始介绍其重要  相似文献   
40.
本文利用汉、藏文文献,结合出土的西夏文献和文物,对西夏学和藏学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了历史上党项族和藏族的密切关系;阐述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重大影响;勾勒出藏族僧人在西夏的地位以及西夏封藏族高僧为帝师的史实和重要意义;讨论了西夏和藏族文化上相互交流,特别是在印刷术和书籍装帧上的互相借鉴;介绍了西夏文献、文物中有关藏族的资料,最后论述了元明时期西夏后裔在宣扬藏传佛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