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六朝士风与美学吴功正名士之风在魏晋以来经过正始、竹林、中朝的煽扬,已是风靡天下。衣冠渡江之后,其状况究竟如何呢?唐代杜牧诗云:“大抵南朝都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确实,整个东晋、南朝名士的风格就表现为旷达、风流的格致。就其自身而言,它具备着怎样的品性...  相似文献   
42.
谢灵运美学成就论吴功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质的悲剧性诗人刘宋元嘉十年(433),一代奇才谢灵运以其四十九岁的盛年被诬谋反罪而弃市广州。他临刑前作有绝笔诗。“袭胜无胜生,李业有终尽。输公理既追,霍生命亦殒。凄凄凌霜叶,网网冲氏菌。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  相似文献   
43.
引言 审美活动及其历程表现为以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为主体的实践。文化——审美心理作为完整的概念被提出,是强调审美心理的文化色彩。不管人们如何进行审美,最终的归结点则是文化审美心理结构;它是审美的辐射光点。结构组合成机制,需要在长期的审  相似文献   
44.
古典模糊美     
模糊是一种审美型态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体认和传达,不可能是用精确的数学分析;即使是数学,也还有模糊数学。模糊体验和模糊表达,是审美的一种属性。在主体、对象、关系所构成的人类多边型审美活动中,对象世界的变动不居,审美型态流动性的特点,使得客体现象形态往往是模糊的。人们对客体对象的审美把握,只能凭借某一参照物,去加以相对的确定,这就带来  相似文献   
45.
“中国文学美学”不是一个并列性结构,而是对一个包容性结构,即中国文学中的美学加以分解后,独立建构,形成“中国文学美学”的自洽构体。但它类同于中国音乐美学、中国绘画美学、中国书法美学等,隶从于中国文艺美学。由于至今尚未有“中国文学美学”这样独立的书题、课题,因此对其语义层面略作如是阐释。  相似文献   
46.
阴阳二元是中国哲学的构成基因,只是符号,并不代表某种实体,仅仅表示着某种功能,其功能意义超过了实体价值。《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然而,中国哲学、美学的范畴却是由它所构成。它包举宇内、囊括一切。中国美学最基本的阴柔阳刚美就是以它为哲学内核的。对于阴柔阳刚美,人们的现象描述甚多,却较少或没有作哲学上的探源。中国美学如果脱离了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将是浮泛的、浅陋的。倘若把中国美学视为一个自洽系统,它绝非是封闭的、绝缘的,外系统的哲学既是其理论构成的内核,又是环抱它的系统圈,哲学因素给其以深刻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7.
六朝隐逸情调与美学风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隐逸的历史状貌及其在六朝的表现 隐逸是中国社会的中上士层的特有现象,它几乎绵延于整个历史进程中,它是由中国士与社会统治集团之间的特有关系所决定的。这种关系在处置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张缩余地。儒家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藏”的模式,后来进  相似文献   
48.
期待着再造辉煌《江海学刊》主编、研究员吴功正《学习与探索》出刊百期,十多年的历程,寒来暑往,风雨艰辛,要经手多少稿件,要接触多少作者,以至于要翻过多少刊物页码……我不由得生起敬佩之情,从心底里道一声祝贺和祝福!我是《学习与探索》的作者,深感这家刊物取...  相似文献   
49.
中国的通俗小说源于说话,有具体的市民听众,需要有环环相生的情节吸引对象,因此重视情节的审美因素。大量的情节现象为中国的小说美学理论家提供了材料,金圣叹、毛宗岗、冯镇峦、但明伦等人用一系列的概念来说明小说情节、结构的章法,显示出对于现象的独特性把握,其中不乏情节规律的揭示,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中国小说美学理论家在论述情节时有一个基本出发点,这就是重视情节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50.
吴功正 《中州学刊》2001,(4):158-164
初唐"四杰”诗的审美风格走向阔大、雄壮,体现了初唐人向上型的精神.山川景物和边塞诗文是其两大载体.羁旅生涯使"四杰”诗走向江山,开拓了生活和审美视野,孕育了诗审美的风骨和力度.以阔大之思体察和描述边塞荒漠,对于唐风之确立实有奠基之功."四杰”改变了六朝咏物型诗歌审美方式,带来了历史性进步;以赋为诗,形成壮大、磅礴的审美境域,改变了诗的小家风范,形成大家之气;诗的形式美的固定化,七言歌行的诗体壮大型形式成为"四杰”壮大型风格化表征,形成了五律的形式规范."四杰”在诗歌史上具有两个方面的中介作用一是从官廷诗到盛唐诗的中介,一是南北诗风融为一体的中介.他们大胆地开拓,洗涤了"六朝锦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