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六朝社会风习与美学状貌吴功正社会风习是弥漫于整个社会的风尚习俗,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甚或是无形隐性的模态,如同雾,弥散一切,具有特殊的浸染性能,使得人的行为方式以至思维方式、审美方式都不得不受其影响。社会风习是一个中性概念,具有正负双面值,因而也...  相似文献   
72.
“丽”谈——六朝美学的范畴概念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美学的外在形态是“丽”,绮丽耀眼,光影满目.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既与前代相联,又有自身时代的特征.“丽”是美的感性表征美的外在形态是感性现象,中国美学在形成自身的特征时,往往注意其对接受对象的感染力.用某种色彩、状貌来显示自己,进而确定自己的存在,所谓“褵表五色”是也.这就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审美主体对感性状貌的特殊敏感和兴  相似文献   
73.
隋代美学是一个未被重视和研究的领域。它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独到的地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美学反思时期。它对六朝美学加以了较为彻底的清算。隋代美学的风貌是“斫雕为朴”。其哲学基础是王通的哲学思想,具有实践理性和效用理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74.
徐宗文先生有新著《三馀论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面世。书名颇为别致。前人有“冬者岁之馀, 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的“三馀”之说,意谓珍惜光阴,善用时间。徐先生撇开其语初意义,借用语言外壳, 结合自身感受,阐解为“审稿编稿之馀,开会出差之馀, 吃饭饮茶之馀”,别富新意。此“三馀”是最具“业馀”含义的标准化概念。“偷出时间来才能做事”,“完全是在从业之馀写成的”(P346),就这样,勤奋中含着辛劳,寒暑易  相似文献   
75.
晋室南渡 ,政局变化 ,社会心态出现转型 ,从而哺育了一种新的艺术文化精神 ,出现了玄言诗、山水诗、隐栖诗、逸情诗等诗歌门类 ,开拓和发展了中国诗歌的体裁类别。士人们有闲的文学活动方式 ,社会上层精英的风度、格调 ,形成了一种纯粹的江南艺术精神 ,不仅影响了东晋的文学形态、风格 ,而且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76.
吴功正 《天府新论》1994,(3):64-67,91
郭璞诗美成就略论吴功正两晋之际的诗人郭璞,确实体现了魏晋时代人之素质的重要特征:知识渊厚、识见高远。既好古文奇字,又懂阴阳卜筮,曾注释过《尔雅》、《山海经》、《楚辞》等。郭璞诗传二十二首,其中十四首为游仙诗,其诗美成就在游仙诗域。深厚的知识素养为游仙...  相似文献   
77.
六朝美学之总体描述吴功正六朝美学的基本状况六朝美学的基本状况可说是“三色环”,即由贵族美学、通俗美学、金粉美学所交织而成的。它处在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在历史内涵上,互为交错,过滤与沉淀、延续与变异同时存在;在美学上也与历史的演进状况相同步...  相似文献   
78.
制约中国小说美学发展的三大因素小说的审美重心是人物.制约中国小说美学的三大因素是:历史学、诗美学、勾栏瓦肆的市民层听众心理学,它们也对人物审美发挥着制约作用.历史对小说审美的最主要影响是写实性和人物众多性.中国长篇小说人物阵容庞大,有一个群体结构.这似与中国小说再现社会的历史世相庶几相关,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一种社会力量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79.
丽化与俗化共时并生是初唐诗歌审美的特有现象。丽化以上官仪为代表 ,形成“上官体” ;俗化以王梵志为代表 ,这种审美趋向 ,开启唐及后来的通俗美学之路。  相似文献   
80.
明代赏玩及其文化、美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断代文化史、美学史重要标识的明代赏玩文化、美学,有其独特而完备的形态和内涵.在历史坐标图上,对接了宋代所产生的赏玩文化、美学.它的形成又跟明代整个社会风习的变化相关,表征着文化、美学思潮的重大变更.它是明代人对自我精神加以塑造的现象,又是生活方式、情调的替代性对象.赏与玩的整合,建构成完整的赏玩文化-美学.赏玩的审美理想和标准是"清",凝化为"清赏"、"幽赏",其背后是闲适心态.与此同时,明代赏玩的另一面却是:对象的真赝不辨、品位的良莠不齐.既氤氲着清风,又弥散着俗气;既显示了感性主义的高涨、审美的发展,又体现了士大夫精神的式微和艺术的沉沦.它从一个视角,展现了明代繁华而虚热的整体社会、文化状况.对明代的所谓个性解放、启蒙主义思潮的评价,学界似乎太过,应考量其历史进步性和落后性相并存的性质.从赏玩中诚然可以看出明代人会生活、懂艺术,精细、精致、精约.但缺位的却是美所最具活力的"气韵生动"和原始生态以及中国文化、美学最基本的民生关切、人文关怀精神.以此冰山一角,可以读解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停滞、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