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宋初产生了一股隐逸闲淡的情调,形成了与初、盛唐不同的心态.这是中国文化、文学、美学史的一次重要转折和变化.它的形成由四部分人构成一是隐士,二是诗僧,三是半僧半俗的士大夫文人,四是表面豪华、内含平淡的显贵权要.从而体现了宋代初期的心态总特征,完成了从外扩到内敛的心态转换,对文学和审美创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2.
宋代理学对美学思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理学对美学的影响是一个独特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史现象,它是从思维这一基点上,具体从以下层面上发生的:本体性、心态学、体认方式、思维结构。宋人的审美目光不是专注于外在的形体、状态,而是内在的神理、涵质。审美思维的调整,使得审美的走向出现新变。思维的内敛性,回归师心论,完成了理学-心学-美学的建构。以物观物的体认方式,保持了观照的审视态度,对近代王国维的词美学思想发挥了影响。对耦性、对待性思维结构,保持和形成了审美上良好的平衡状态和张力机制,各种门类美学均有具体、鲜明的表征。理学穷究本体,不囿事象,沾溉美学,则是追寻神理、气韵,不以形似为高,而以神似为尚。理学向经学的告别,以一种新的认知理念和方式体认对象世界,成为理学-美学整合的根本基础,从而产生出新的美学话语。  相似文献   
83.
从孔子肇端,经历代美学家的补充、改造、辉扬,儒家美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以一般系统论的原理来说明儒家美学,可以概括为:以仁学为最高境界,以善美相得为特征,以中庸加以调节的自足功能系统,以达到情和理、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谐调。这个系统流变质的第一个特点,是覆盖面广、影响程度深,走向愈演愈烈,不断强化。而整个发展趋势形成纯美学被排挤,这是儒家美学系统流变质的另一个特点。弥合、调节器的功能是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84.
六朝人的审美素质部析吴功正(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六朝出现中国历史上政治最动荡、黑暗,艺术、美学上最灿烂、活跃的非平衡性状态。它继先秦之后对美学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那么,衡量其美学进步的标尺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首先是人,是人们文化、审美素质的发育与提高...  相似文献   
85.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毛主席的指示,拨开了笼罩在《水浒》研究上的浓云迷障,还原了《水浒》的庐山真面目。现在正在进行的对《水浒》的评论和讨论,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一场大革命。我想就《水浒》这部书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86.
郭沫若的历史剧是时代的产物,激荡着时代的风雷;郭沫若的历史剧是作者生命、灵魂倾诉出来的绝唱.同时,郭沫若的历史剧又辉照着毛主席,周总理、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理解郭老、支持郭老,他们是郭老的知音,是“伯乐”.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支持郭老写下惊天动地的历史剧,而且在艺术上给予他许多卓有成效的帮助.老一辈革命家和郭沫若的历史剧的关系这么直接、这么密切,真正值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书上为之大书直书.  相似文献   
87.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杰出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深刻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农村的历史图景。从它问世以来就备受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的诽谤和攻击。在这连台的反革命大合唱中也掺杂着反动文痞姚文元的鼓噪声。姚文元在《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这部黑书中,作了相当充分的表演。姚文元说,鲁迅写《阿Q正传》时,“还不能从阶级关系上来观察革命力量的消长”。这是胡说。事实上,鲁迅正是从当时特定的阶级关系中写《阿Q正传》的。  相似文献   
88.
唐代一些诗人如王维、戴叔伦、綦毋潜等人的诗歌,那么冲淡、美丽、平和、似乎声色不露地描述着大自然的风光,有时又显得那沉寂、空灵。我们沉吟着,追索着,探绎着诗中所孕育的主体意绪。按照传统的儒、道美学似乎都无法作出解释,于是,我们在灵性慧感的意味中,寻找到一种新美学层次——禅宗美学。研究中国文学审美,倘忽略禅宗美学,则无法得其真蕴。  相似文献   
89.
宋词与六朝     
宋词与六朝体现了历史重合点在词的文学审美上的衍化。宋词所赞美的六朝人物多有北伐经历,对一些清谈误国人物则予以痛责,包含着历史教训的总结,对六朝遗存,表现出伤感的情绪。  相似文献   
90.
鲁迅对中国文学史上抒响甚远的作家有过许多精辟论析,对陶渊明的研究,便是适例。“用别一种看法”鲁迅根据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将统治阶级的文学分成廊庙文学和山林文学。他说:“中国文学从我看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 廊庙文学,这就是已经走进主人家中,非帮主人的忙,就帮主人的闲;与这相对的是(二) 山林文学。”(《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这是在中国文学史论中对纷繁如烟、浩淼似海的文学现象的第一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