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09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近年来,江西省宜春市人口计生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作为做好人口计生事业的根本与源泉,坚持以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为抓手,以转变干部作风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支敢于迎难而上、勇于克难攻坚、善于知难创新、真心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全市人口计生系统干部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172.
周军  萧宏 《老年世界》2010,(10):28-29
姚建平是上海世博会工程建设指挥部中国馆项目部经理。 他介绍说,在施工图纸上,中国馆实际建筑用地面积7.13公顷;2007年12月,施工队伍来到工地,12月18日打下第一根桩。当时只知道中国馆的三个要点:第一,工程由签订合同时候的10万平方米,扩大到16万平方米;第二,仅有一本方案设计概况;第三,还没有一张图纸。  相似文献   
173.
城镇化所引发的失地农民问题,既关系经济发展,又关系政治稳定,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引发失地农民"问题化"的众多原因中,不平衡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其总根源,不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征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其制度根源,现有的补偿安置方式难以维持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是其经济根源,文化适应滞后和失地农民自身因素限制是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4.
物业管理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我国迅速发展,但这种由物业公司经营型的服务方式也不能完全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为有许多的老居民小  相似文献   
175.
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湖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立足于自身特色,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研教改、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理性地创建并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实践证明,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理念是根本,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平台搭建是保障,特色凝炼是目的。  相似文献   
176.
针对当前实验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了信息类实验室的管理模式。由分散管理变为集中统一管理,并建设了实验室管理的软环境,增加了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室开放等各项信息平台,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7.
针对钢材加工配送中心ERP系统中如何通过一个直观的方式去提示企业用户合理安排原材料加工,从而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的问题,结合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企业特点,提出了原料分配模型设计并且以图形化显示的方法;同时阐述了这一模型设计原理、关键点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78.
179.
文章在回顾道家学说历史文化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文化建设和创新的时代任务,提出了以道家伦理学说,特别是其心理机制思想,为当代伦理教育和道德重建服务的文化借鉴主张。接着,又对自然之道、乐生心理及克己贵柔原则等几方面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分析。希望能以此揭示出道家伦理学说的理论价值、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0.
论中国古代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是“儒家思想最高的价值标准”。从“天人合一”、“人我之和”、“人之善群”、“完善人格”、“均无贫、和无寡”五个维度来分析儒家社会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可以看出:“天人合一”启示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人际和谐”启示现代社会要“以人为本”;“群己之和”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身心和谐”启示人们要塑造当代社会主体的理想人格;“均无贫、和无寡”启示人们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