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8 毫秒
61.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的生理需求、安全感等满足以后,归属感、自我实现等层次的社会需求才会浮出水面,而这一切获得以后.才会致力于公正、爱心、服务社会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我1997年博士毕业以后.进入国内一家一流的通讯企业工作,立即找到 了安全感和归 属感。三年后。 事业上小有成就,生活优裕,自然而然地会对现状有所不满,想要有所突破,于是谋划着如何自我实现。凭直觉,我觉得移民加拿大,会对我的自我实现有帮助。 和妻子黎移民到了加拿大后的头几个月,我们不得不从满足吃喝拉撒等基本需求重新开始,焦头烂额,经历丰…  相似文献   
6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来临 ,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在迅猛地向前发展 ,新文献资料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本文简述了利用中图法对这些新学科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和系统分类的八种方法。  相似文献   
63.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64.
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发展与成就。2005年,广东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荣获“首届全国高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成为包括清华、北大等高校在内的全国69所获奖机构之一;这一奖项的获得来之不易,是历经几代人奋斗的结果。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广东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室。至获奖时已整整经历20年的光阴;从1996年学校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所起则历经了10年的时间。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研究所(室)在高教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承担和参与了省厅以上各类课题20多项,其中包括省级以上的高教教改课题,人文社科课题,重点高教…  相似文献   
65.
文章通过解读云南黑树林地区水利纷争民族问题化的历史过程,揭示出民族问题社会建构的随机过程与人为因素之关系,来讨论政府应对此问题的策略与方式。认为政府用马尔可夫性策略处置随机过程的实践行之有效,其原理就在于将随机过程转化为有序过程来处置;提出民族理论界还未充分认识马尔可夫性策略在处理民族问题中所发挥的建设性意义,其原因在于大家对随机过程的生成、运作机理的认识与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细致。  相似文献   
66.
彝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本文对彝语和英语的合成名词和合成形容词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彝语和英语合成名词和合成形容词有许多相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67.
68.
近些日子,各种青春题材的电影、书籍大热,掀起了一股怀旧风。从刚毕业的90后,到一帮中年大叔大婶都在讨论青春。 可什么是青春?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青春是无数个日日夜夜为了梦想发奋努力,有美好、有汗水、有心酸,让人永远无法忘怀的时光。但是也有一类人以青春做幌子,做着荒诞不经令人生厌的事情。  相似文献   
69.
城市文化品牌形象建设日趋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如何准确的挖掘城市形象内涵,将红色文化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从而唤起民众的认同感,探索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方案.本文以南昌城为例,分析识别系统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0.
几又 《社区》2012,(13):5
一项调查显示,79.5%的受访者坦言,当下城市中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的区隔依然严重。其中,20.6%的人认为"非常严重",58.9%的人觉得"比较严重",另有16.2%的人选择"不太严重"或"不严重"。这些区隔主要表现在文化程度、消费水平、文化生活、身份地位等方面。(《中国青年报》5月17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