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2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任何一个诗人,只要他的诗兴是为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象所引发的,他的诗歌是直接来自现实生活的,那么。他的诗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观念。这种时空观念不仅和诗人所歌咏的对象的大小,广狭,久暂有关,而且和诗人自身的世界观、伦理观念、心理素质,生活经历以及时代的审美风尚联系更紧。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佛教术语"夺胎"的具体含义与相关的"转生"观念,以及该观念在北宋佛教界的流行,并结合惠洪关于四位高僧和士大夫夺胎转生的神话书写进行辨析发现,从思想渊源上看,诗文"夺胎法"确由惠洪首创.  相似文献   
13.
读书的过程也许就是一个“创造性误解”的过程。昔人云:“作者之用心来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有了这个借口,我也就敢在此对《灵谿词说》妄加评骘,而不至于过分惶傀不安了。 缨钺、叶嘉莹先生之所以将这本合撰的论词专著定名为《灵谿词说》,叶先生曾有详细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张力——论宋诗话的语言结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讨论句法、炼字、造语为主要内容的宋诗话一向以其琐屑细碎、无关宏旨而为人们所诟病,而我们认为,宋诗话的最大价值恰巧在于立足作品的分析,以及对诗法诗病的寻绎阐释,使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从传统的外部社会学研究进入诗歌艺术的内部研究,从浮游于语言之上的性情、韵味研究转向从语言出发的诗歌特质研究上来,从而创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真正的作品本体批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陈衍揭开了宋诗研究的序幕。“文革”结束后的二十余年,宋诗研究的规模和深度都大大超过前几个阶段。大量的优秀论文和专著发表出版,大批诗人别集、宋诗选注本、诗人年谱及有关资料重印再版。宋诗总体特征和发展过程研究,宋诗作家作品研究及宋诗派别研究与比较等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宋诗人提倡的“以俗为雅”,一是指题材的世俗化,与禅宗多举日用事的宗教实践观有关;二是指语言的通俗化,俚词俗语人诗,其根源来自禅籍俗语言风格的启示。宋诗受禅籍俗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禅宗语录中常见的俗语词汇,仿拟禅宗偈颂的语言风格,并由此而推崇摹仿王梵志和寒山类似偈颂的白话诗。禅籍俗语开拓了宋诗的语言材料,使诗歌产生谐谑的趣味和陌生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语言还原法--乾嘉学派的阐释学思想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裕锴 《河北学刊》2004,24(5):28-32
周光庆认为,中国经学传统中的解释空间,是以意义信仰为最后皈依,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以立足现实不断开拓为显著特征,经过历代哲人学者的努力开拓,与封建专制社会相互作用,常常是相当宏大的.周裕锴指出,乾嘉学派的"语言还原法",在重现和复制文本原意、保证理解和解释的客观性方面,对中国阐释学的建构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们提出的"由文字声音训诂而得义理之真",标志着中国传统阐释学最终实现了"语言学转向".严春友则从现象学的视域对中西哲学的两种解释学特征作了分析,认为在中国强解释传统依然存在的情形下,建立那种旨在解释古代文章的作为一门解释技术的"中国解释学"不仅毫无必要,而且也不应该,倒是主张"居中"的现象学和现代解释学值得我们去学习,它或许可以治疗人们在肯定与否定的两极之间跳跃的毛病.李清良鉴于对中西阐释理论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焦点和热点,指出中国的阐释学研究如果不是从自己的时代问题出发,就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从一种不同于西方近代传统的主体性意识角度切入中外阐释理论的研究,可能是使中国的阐释学研究获得其合法性的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8.
宋代六言绝句的绘画美和建筑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言绝句在节奏、声律方面缺乏音乐美,因此作为一种补偿,写作六言绝句的诗人便在形式上强化其绘画美和建筑美,尤其是宋代诗人更自觉地意识到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特征,即“清绝可画”和“事偶尤精”。六言绝句的绘画美来自颜色字、叠字(包括联绵字)、方位词、意象并置等具有绘画性质的词汇和构词方式。与五七言绝句相比,六言绝句更适合共时性的并列呈现、静态描绘,宜于传达粗略的总体印象,刻划客观的画面。六言绝句的建筑美来自精巧用典和工整对仗的结合,尤其是“多重工对”,在语言上表现为形、音、义和语法、修辞等复杂因素的均衡对称。  相似文献   
19.
唱酬诗是儒家礼仪文化和人伦精神在诗歌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交际性是元祜年间苏轼文人集团唱酬诗中的突出特征。“以交际为诗”的元祜体在文学史上向来名声不佳,但平心而论,元祜体不仅未脱离孔子倡导的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而且把“诗可以群”的功能推向极致,扩大了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起的积极作用。其在文学史上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即以艺术的竞技和应答来实现人的“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