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姜迎春 《金陵瞭望》2010,(15):19-19
我们知道.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阐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对此.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中能有这两个重大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在那些所谓讲求实际的人看来.马克思不是一个实际的人,马克思的实际生活很难说是幸福的.他的科学理论和理想信念都成了他获得生活幸福的障碍。  相似文献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共同理想,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这是因为,在有的人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实用理性,与社会理想没有关系.这一错误认识,一方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解,另一方面是对理想本身的错误理解.换言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实用主义的解读,其方法论上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能够从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性.  相似文献   
23.
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系统性,决定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有整体性思维。错误社会思潮的严重泛滥,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构成了带有根本性和整体性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实质和危害被系统揭示,错误社会思潮的泛滥趋势受到有效遏阻。我们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并将这一完整的思想体系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进程中。  相似文献   
24.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因劳工的抚恤而起的劳资纠纷增多。劳资纠纷的背后是政府、资本家、劳工三方利益的博弈,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力图通过《工厂法》和各项保险法规来解决劳工工作中伤病、残废、死亡的抚恤问题,但是囿于劳资纠纷中的骑墙心理,使得资本家与劳工两方面对《工厂法》都不满意。由于不愿承担社会保险中的政府责任,最终以融资型的《简易人寿保险法》草草收场。扶弱济困劳工的伤亡抚恤让位于政治、经济利益的考量。  相似文献   
25.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实践,使中国社会不论在物质生活领域还是在精神生活领域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意识形态[1]的变革,同时也推动了意识形态研究的转向,其主要表现是意识形态研究的现实化转向、包容性转向和文化学转向。  相似文献   
26.
发端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是一种国际思潮,其引起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触动了现代政治最为敏感的神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哪一个是现实可行的方案?"意识形态终结论"在所谓客观的社会学研究背后,隐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立场,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在方法论上具有形而上学性。其理论缺陷主要表现为对精神分析与社会学方法的误用,滥用精神分析使得"社会心理化、心理生物化"成为解释社会历史的公式,而其意识形态的立场则使得社会学的实证方法不再客观,充满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一些人奉行享乐主义价值观,认为艰苦奋斗在现代社会已失去其意义,个体的物质享受与感官快乐被认为是最值得追求的价值.错误的价值认识使一些党员干部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完全丧失了理想、信念与责任.因此,批判享乐主义价值观,充分认识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实质与危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
在当代意识形态冲突中,从伦理学上批评马克思主义成了一种时髦、并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说成是道德上的反人道主义,其重要的根据就是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挫折与错误.  相似文献   
29.
姜迎春 《金陵瞭望》2010,(14):19-19
我们知道。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阐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对此,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中能有这两个重大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在那些所谓讲求实际的人看来.马克思不是一个实际的人,马克思的实际生活很难说是幸福的.他的科学理论和理想信念都成了他获得生活幸福的障碍。  相似文献   
30.
姜迎春 《江海学刊》2012,(5):55-60,238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马克思的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论的总称,它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实践性的重要体现。其批判所指是资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体系。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这主要表现为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客观主义批判与主观主义批判、精英主义批判与大众主义批判的统一。把握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的需要,也是正确把握当代社会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