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6 毫秒
31.
我国经济的衰退 ,表面原因是由需求不足引起 ,但引起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却可能是由于“有效供给”的不足。要解决经济衰退问题 ,必须兼顾供给与需求 ,重视产业和消费结构的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32.
1910年7月至1911年4月,发生在上海的橡皮股票金融风潮给当时中国民族经济带来灾难性的打击,这次风潮已经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从外国金融势力与这次股票风潮的关系的角度继续进行尝试性探讨,具有拾遗补阙的意义。  相似文献   
33.
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之争,往往源于对历史的认知差异,不同的认知模式对历史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差异。马克思通过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彻底解构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认知模式,构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认知模式,使科学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成为可能。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解构唯心主义历史认知模式的重要范式。马克思正确说明了思想统治和阶级统治的关系,即思想统治是阶级统治的表现,所谓思想或思想统治的至上性是不存在的。任何意识形态都声称自己代表的是普遍利益或人类利益,这是意识形态的一个特点。但是,这里有虚假代表和真实代表的区别。虽然马克思解构了唯心主义历史认知模式,但是它并不会因这种解构而消失,它寄居于形形色色的理论模型即话语体系中。辨识和批判唯心主义历史认知模式,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4.
意识形态问题是当今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实践层面看 ,弱化意识形态的倾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当严重 ,但其中似乎又有某些历史合理性。从学理层面看 ,事实与价值、阶级性与科学性、知识与信仰之间的冲突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归结起来 ,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建构功能 ,这关系到如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 ,以及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的精神坐标。基于此 ,我们特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家、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侯惠勤教授来我校座谈讲学。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了这组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笔谈 ,以期回应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35.
1890年张之洞兴建汉阳铁厂,开采大冶铁矿,揭开了湖北新政的序幕。大冶铁山及周边地区这个原本闭塞的农耕社会在工业文明的强力冲击下,向工业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的各阶层在调适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嬗变。本文通过描述这段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磨合的历史过程,以揭示在工业化背景下,乡村社会各个阶层的流动规律,以及影响这种社会流动的因素。  相似文献   
36.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有其鲜明的理论特色,这种鲜明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求实与求是、立场与方法、科学与信仰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7.
1890年张之洞督办芦汉铁路,开采大冶铁矿,兴建汉阳铁厂,揭开了湖北新政的序幕。大冶铁矿这个原本闭塞的农耕社会在工业文明的强力冲击下,迅速地向工业社会转型,传统社会的各阶层在调适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发生了社会流动,并产生了新的阶级阶层。本文通过描述这段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磨合的复杂历史过程,以揭示在工业化背景下,乡村社会各个阶层的流动规律,以及影响这种社会流动的因素。  相似文献   
38.
口述史是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口述史料为依托,真实反映事件亲历者真实感情而有别于以往文献史料,有着弥补正史史料不足的优点,因此近来倍受推崇。而叙事民歌也具有口述史料的特点,是一种特殊的口述史料。文章以土尔扈特部西迁、东归过程中所产生的叙事民歌来探讨土尔扈特人这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9.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判断两种改革开放观的准绳.在价值观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之一,就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努力避免人的物化,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条件下整合各种利益和价值观的共同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40.
马克思主义如何把握现实社会、作用于现实社会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功能的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有关我们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当代世界、当代社会 ,并对之进行革命改造的实践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 ,有些人轻松地宣告马克思主义的淡出 ,有些人沉郁地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作用。然而 ,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可超越的。这种不可超越性的根据在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所特有的现实的革命实践精神 ,在于其把握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现在需要做的不是彷徨和徘徊 ,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和方法原则的基础上 ,发展马克思主义 ,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介入社会、改造社会的革命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