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晏婴是春秋末期年国的著名政治家,在齐国历史上,晏婴与管仲齐名,史书并称管晏。晏婴一生相齐三公,其主要政绩为:强公室,抑私门;犯颜直谏,匡正君过;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折冲尊沮,不辱使命。等等。晏婴以其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开创了一代良好的政风。  相似文献   
12.
周文化在齐国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化在齐国的传播与发展 ,不是发生在周文化形成和兴盛的西周初中期 ,而是周文化在中原地区开始衰落、甚至崩溃的春秋初中期。桓、管改革 ,在有所损益的原则下 ,将周人的礼制精神、明德慎罚思想、敬天保民观念、重农传统引进了齐国。使太公以来在东夷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齐文化 ,受到了周文化的洗礼 ,从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齐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 ,改变了齐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使齐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论自然环境对齐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自然环境对齐文化的影响宣兆琦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它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自然环境起着一定的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并且自然环境的差异必将对人类文化留下深深的烙印,进一步影响着以后的...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环境里,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齐鲁文化中,爱国主义有六种表现形式。首先是对国家统一的追求和维护;其次是“民本”思想的产生和对民的关爱;第三是积极的变革精神;第四是深深的忧患意识;第五是“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号角连营”的英雄壮举;第六是对历代爱国志士的滋润与铸造。因而充分利用齐鲁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齐国兴盛原因探析宣兆琦公元前11世纪中叶,姜太公以功首封于齐地营丘(今临淄),建邦立国,从此揭开了齐国历史的第一页。初封之时,齐国的疆域并不大,孟子云:“太公之封于齐地,亦为方百里也。”①且为滨海臼与卤之地,土壤碱化,不宜耕稼,自然人烟稀少。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16.
论管仲的政治改革宣兆琦管仲初入政坛,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但他高瞻远瞩,以巨大的气魄和超人的胆略,树立了远大的政治目标。《管子·大匡》载:“管仲至,(桓公)问曰:‘社稷可定乎?’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公曰:‘吾不敢至于此其大...  相似文献   
17.
<正>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鲁定公会于夹谷。此乃齐、鲁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有关这次会盟的一些重要问题,史载不尽相同,注释家又见仁见智,颇多异词,今天之学术界仍聚讼不已。为廓清有关历史事实,试辨析于下。  相似文献   
18.
《齐风》作为齐文化的主要载体和表象之一 ,以其独特的文学笔法 ,形象地反映了齐文化诸多方面的内涵。这主要表现在《齐风》反映了齐文化中的朝议制度、贵族生活、平民生活、婚姻生活、男女恋情、狩猎生活和尚武精神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齐文化的渊源与形成,是研究和学习齐文化的人们首先碰到的两个无法绕开和回避的问题。笔者试就其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齐文化的渊源 公元前十一世纪,产生于齐地的齐文化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那么齐文化的源头在哪儿呢?是一源还是多源?对此学术界见仁见智,至今尚无定论。比如有学者认为:“先齐东夷人是与中原华夏民族、南方苗蛮民族鼎足而立的民族,自沂源猿人始,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形成自成体系的文化序列,被称为海岱文化,这是中国东方典型海洋的类型。……齐文化是以海岱文化为起点的。”(《齐国史》,  相似文献   
20.
论齐桓公创霸的阶段性及其特点宣兆琦关于齐桓公创霸的阶段性及其特点,王志民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创霸中原时期,从鲁庄公九年至十九年(前685年—前675年,齐桓公元年——十一年)。二是攘夷时期。从鲁庄公十九年后,至僖公十五年(前675年——前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