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论中国诗学的实践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践"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就是人通过做除欲去执的工夫让实践主体(如良知)在生命中动转甚至完全作主,其动转或完全作主后,人的生命呈现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而这种境界不可用逻辑性的语言分析定义,只可用诗性的语言"托"出,这便是"诗言志".故"诗言志"中的"志"便应解为作者的人格修养境界,这样,诗便与作者的实践有了关联.同时,读者亦只有加强自家的人格修养,方可体悟到作者在诗中呈现的人格修养境界,这便是中国诗学诠释中的"以意逆志",如是,诗便与读者的实践有了关联.又因为这种人格修养境界并不是机窍沉浊的"密窟",而是吉祥止止的"虚室",故这种境界由是诗呈现出来,其风格必定是平淡简远的,这是中国诗歌的最高风格,而这种风格不能从审美趣味中"求"得,只能从人格修养中"修"来,这是中国诗学的实践性的究竟了义.  相似文献   
32.
文章由蔡元培“美育代宗教”切入试图证成儒学的宗教性.这种宗教既没有实定宗教外在的专制,又可有内在的审美与自由,是更为根本的宗教.  相似文献   
33.
解决悖论的可能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特设的理论路线,一种是面向事物自身的非特设路线,但特设理论路线困难重重,而非特设路线的理论前景光明。由此,进一步可以对罗素的三个悖论进行真实意义上的解决,将这三个所谓悖论排除在可能的逻辑矛盾之外,从而将其从悖论的行列中去除。  相似文献   
34.
我国传统的诗词评点,历来有所谓"兴象"、"妙悟"、"神韵"、"性灵"、"境界"诸说,这些说法虽称述有异,而其基本原理则一.  相似文献   
35.
张晚林  王瑜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8,11(1):F0003-F0003
我国传统的诗词评点,历来有所谓“兴象”、“妙悟”、“神韵”、“性灵”、“境界”诸说,这些说法虽称述有异,而其基本原理则一。即皆是切就诗词之当身,把它当作一感性之“体”来品鉴与领悟,而不是像西方的文艺批评著作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那样,构建一种概念性与逻辑性的规则,以此作为衡定一切诗文的价值尺度。西方这样的诗学范式,正如美国文艺批评家爱德蒙森所言:“概括性术语妨碍我们发现一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和最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36.
本文主要在探讨人文主义与宗教,人文主义与审美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说明人文主义必须内在于人的生活。但这种内在不能只停留在“幸福”的问题上,它必须向超越的精神层面升进,而这之所以成为可能,皆依赖于人的生命中的道德主体。最后以人文主义与人格修养收结,说明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实践学问,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37.
王国维"境界论"立足于康德、叔本华的意志论,而不是中国的心性之学,这种理论并没有接上中国文论传统,更非"探本"之论,因为它没能接触到人格修养,缺乏对中国艺术教化功能的关注.  相似文献   
38.
荀子之所以没有从祀文庙,乃因为其生命形态根本不能传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有必不可少的超越神圣维度,但荀子因为完全切断了人与天的连接,故根本体会不到这个维度。由此,荀子的生命形态完全是一层的、经验的,从而使得荀子只是一个冷静、密察的学人而不是像孔孟那样的圣者。这样,荀子的思想特征乃是横向的、广度的,经验的、观解的,论辩的、推证的。这种思想特征又决定了其政治思想之根本气质是孱弱的、设防的,进而成为法家思想的先声。  相似文献   
39.
仲弓的学行包括三个方面:仁而不佞,居敬行简,可使南面。这三者都具有固有的宗教性内涵。"仁而不佞"就是在缄默中去证会神圣实体"天";"居敬行简"就是为神圣实体的到来开辟道路;"可使南面"体现了儒家政教合一的最高政治理想。通过对仲弓之学行这三个方面的宗教性诠释,阐明了儒家"圣""王"合一,且以"圣"导持"王"的基本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40.
在牟宗三的哲学观中,发现哲学原型及其间架具有基础性意义,而"道德的形上学"及"一心开二门"正是这种原型及其间架,这是一个普遍的哲学原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系统,若要称之为哲学,必须"二门"全开,不然就不是完满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看,"有无哲学"的问题不只是可考问中国文化,亦可考问西方文化。具体对于中国哲学来说,在现象界,中国哲学没有开显出知性形态以成就知识系统,故说中国没有哲学是可以接受的;但在本体界,中国哲学有玄妙的体悟与圣证工夫以冥契本体,故说中国没有哲学则不可接受。所以,中国哲学可能的发展途径就是要开显其现象界之所缺,固守其本体界之所成。由此,哲学始真成为一切知识的系统,且哲学亦可上升至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