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22.
以横镇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实践为线索,通过分析社会工作十余年的发展脉络及其实践特征,检视了社会工作在横镇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践逻辑,进一步对横镇社会工作发展进行了经验反思。文章指出,"政社分工与团结"既成为横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根本机制,又成为当前及未来横镇社会建设与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行动逻辑。这种机制及其实践逻辑改变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工作力量之间原有的二元性关系,进一步促成互构共生的二重性治理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23.
陈涛  徐选国 《理论界》2011,(10):95-98
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解构理论的杰出代表,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备受国内外学术界青睐。笔者认为,德里达解构理论归根结底围绕着"三个一"而展开:即一个问题,对"本原"问题的解构;一个思想,"延异"论思想;以及一个策略,"解构"策略。笔者旨在理清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脉络,并对其三要素之间关系进行论证,以期弥补国内外学术界已有研究的缺陷,并为人们今后研究德里达解构思想提供一个清晰明了的思想导论。  相似文献   
24.
近十余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然而,在实践中社会工作合法性依然频遭质疑,这折射出社会工作合法性具有多维理论意涵及实践特征。基于对既有理论与实践的批判性反思,本文从规制合法性、认同合法性、实效合法性三个维度建构了社会工作的合法性框架。高校、政府、社会工作者通过由外而内的知识引入、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从无到有的职业实践初步建构了社会工作合法性。然而,社会工作合法性依然存在非均衡性与非系统性、认同缺失与文化隔阂、脱离民众与成效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形成“悬浮”式实践逻辑。这就需要助推社会工作合法性从“悬浮”迈向“扎根”,通过以社会建设为导向,优化社会工作制度生态;增进文化与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工作本土适应;扎根日常生活实践,切实发挥社会工作的服务功能,以重构社会工作合法性,实现社会工作助力共享发展型社会建设的当代使命。  相似文献   
25.
国际上,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之间具有同源、同构、共变和共生的内在逻辑关系,而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之间长期存在着断裂、失调、嵌入的问题。以互构性思想为理论分析视角,分别从目标、理念、功能、机制等方面探索我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之间的互构性关系机制,以实现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与和谐共生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6.
【上接2012年2月(上)刊】 三,我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发展特征及问题 我国大陆地区专业社会工作因种种原因,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但随着社会转型,社会工作发展及民办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以下简称组织)的发育已是一种必然。那么,我国目前组织发展到底呈现出一种什么状态?  相似文献   
27.
单位制逐渐消解、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客观上形成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状,成为新时期社会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我国加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逻辑起点;基于当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三方评估机制与实践应成为回应上述问题的重要保障;从以往注重"事后评估"转向"前置评估"与"事后评估"并重,应成为第三方评估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8.
徐选国  戚玉 《社会工作》2014,(3):141-149
著名社会工作学者弗雷德·鲍威尔(Fred Powell)于2001年出版的《社会工作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Social Work)①,虽至今尚未有中文翻译版面世,但其思想和观点却在社会工作学术界有着持久的影响力。该书从后现代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诸多挑战和责难入手,提出“后现代社会:社会工作会终结吗?”的疑问,同时,作者综合了以往诸多学者的观点,建构了“历史-当代”的分析范式,以社会工作在历史和当代发展脉络下的特征和实践,  相似文献   
29.
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既是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现实基础,也是完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我国城市社区呈现出社区组织碎片化、社区公共性衰落、社区生活个体化三大新困境。"社区治理共同体"成为化解城市社区问题的有效理念。此共同体以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居民为主体,以社会再组织化为手段,以实现社区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为根本目标。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国家与社会、政府与社会、国家参与社会自治组织实现合作主义的具体实践。这不仅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更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30.
社会学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但社会学本土化却是百年历史进程中受到持续热议、"争而未果"的核心议题.文章采用"社会史"的方法,结合社会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本土化进程划分为社会学传入时期的"强势植入与民族自省"、恢复重建后的"主动吸收与本土自觉"和新时代背景下的"通用规则与中国品格"三大阶段.通过这一历时性的考察,认为各个阶段的本土化因受限于特定时空脉络而呈现出差异性,但对当下社会学本土化的论争应回归到学科主体性这一内核上来,提出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传统、强调中国情境下的实践自觉和在中西平等的框架下发展学科主体性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