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在紧随斯大林去世后的短短几个月内,接连出现了使苏联社会主义开始摆脱斯大林治国模式的种种政策变更。晚近才解密并被利用的有关档案文件肯定了先前少数西方学者的一项推测,即贝利亚是这些具有重要革新意义的调整和改革举措的主要倡导者和主持者。出于为维持苏联政权生存而缓解社会紧张的大局考虑,加上巩固和加强在克里姆林宫内的权力优势这一个人利益的驱动,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怨恨,贝利亚发动了局部大赦,公开平反“医生阴谋案”,着手实行国家保安体制的初步改革,开始否定个人崇拜,采取较为公平的民族政策,并推动苏联对外政策的修改,其中包括在东德推行经济“新方针”,甚至可能试探以德国中立化为条件放弃东德的独立存在。事态发展很快证明,关于东德的这一变更尝试是导致他迅速从政治舞台上消失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2.
21世纪前期中国国际态度、外交哲学和根本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5年《战略与管理》杂志第3期刊发了时殷弘著《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一文,引起了相当范围内的注意和讨论。虽然已经时过五年,但该文所作的历史概览、理论性总结以及大战略推论,在其基本方面仍可认为是合理的。但是,该文篇幅甚短,当时能达到的认识又较为有限,现在无疑需要加以扩充、深化和拓展。更重要的是,中国在经历了五年来国际舞台上的风风雨雨和积累了相应的经验教训之后,目前正跨入既富含伟大历史机遇,又充满未来严峻考验的新世纪的门槛,因而肯定地比近代以来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宏远、明智的世纪…  相似文献   
63.
本文落笔时 ,最近40年来 (或许还是美国宪法制度问世以来 )最激烈多变、最难分难解的美国总统选举仍在结局未定之际。这次美国总统选举之所以呈空前胶着状态 ,大致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探寻原因 ,即总统候选人的个人形象和竞选策略 ,民主共和两党八年来的政绩、政策倾向和治国主张 ,再加上美国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方面的有关基本现状。缘于主题所限 ,本文将不论说此等原因 ,而只指出一桩已由这次大选表明的、关于美国公众当前价值取向的事实 ,那就是他们当中一般由共和党来反映的保守意向、狭隘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分别同汉密尔顿(Alexand…  相似文献   
64.
李新雅  时殷弘 《国际论坛》2023,(2):123-136+159-160
自2013年中国正式发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印度基于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研判,采取了三方面的海上战略调整以对冲中国在印度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首先,不断强化与美、日、澳三国的战略协作,积极响应“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构建与升级,希望借助域外力量牵制中国;其次,拓展在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国际航道和战略节点,企图减少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活动和军事存在;最后,提出替代性政治和经济援助方案,逼迫其邻国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抵消中国在其周边国家不断提升的影响力。印度在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战略目的研判态度上较为谨慎;在构建联盟策略的选择上,倾向于军事整合程度显著低于同盟性质的联盟体系;在执行中倾向替代性而非进攻性海权拓展方案。这反映其对华战略实施具有明显的对冲而非对抗性特征。即便如此,印度的一系列操作已使印太地区的地缘环境更加复杂。美国对于拉拢印度构建“印太”区域互联互通显得更具信心,中国途经印度洋的军事及各类商业船只也面临被监控、拦截、封锁的风险。  相似文献   
65.
最近钱其琛副总理美国之行非常必要。它是在中美关系由于美国新政府令人越益担忧的对外政策趋势、特别是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华政策趋势而行将经历严峻考验之际进行的 ,其主旨在于积极主动地阻滞美国对华态度和政策中包含的某种危险倾向 ,尽可能塑造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的良性前景。依据长远的大眼界和正确的大思维 ,并且运用高明的外交战略和策略 ,这次访问取得了重要成就 ,虽然充分阻断和扭转上述危险倾向仍然任重道远。钱其琛访美的成就向我们启示事在人为的道理。中国需要进一步优化战略 ,特别是以富含创造性的政策积极有利地影响甚至塑造美国态度、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的走向。  相似文献   
66.
主要随全球性国际 /跨国交往急剧发展和非国家行为体在数量、活动领域和作用三方面迅速增长 ,民族国家及其主权受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的侵蚀和削弱 ,其传统功能的履行愈益常见地被非国家行为体局部替换。挑战来自四个方面 ,即来自“上面”的超国家或“准”超国家行为体 ,来自“旁边”的跨国行为体 ,来自“下面”的亚国行为体 ,还有来自国际社会内部的一个倾向于总体霸权的超级强国。作为全球化趋势的最大政治效应 ,民族国家主权的被削弱和被局部替换引起了一些带有根本性的政治和伦理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67.
美国与21世纪世界政治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与21世纪世界政治的根本问题时殷弘,石斌什么是21世纪世界政治的根本问题?在世纪转折的关头,凡是正在发挥或期望发挥重大国际影响的国家,都必须明确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予以认真的探测和思考,以便在关于世界政治趋势的宏观认识和国家战略的长久规划上尽可...  相似文献   
68.
权势的变迁--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权势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殷弘 《学术界》2001,(5):28-36
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国际权势不同构成要素的有效程度发生了历史性的相对消张,同时改变了这权势本身的若干基本性质."技术权势"和"软权势"的重要性急剧增长,权势的含糊化成为其一大突出特征,而在互相依赖关系中权势资源与其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为体的"易受伤害性".与此同时,权势的载体也有了变化,特别是种种民间实体成为在全球体系中拥有势力并造成重要国际影响的角色.权势载体的急速增生、权势性质的重要变动以及权势行使方式的高度多样化,很大部分都可以溯源于信息技术革命.就其形态和作用机理而言,信息技术革命的权势效应可以归纳为七类.这些效应修改着世界政治议题的构成以及主导其讨论、缓解或解决的社会政治力量的构成,给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带来巨大影响,并且引起了依凭当代信息技术的跨国权势侵蚀、干预和削弱民族国家主权这一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9.
安全两难与东亚区域安全体制的必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70.
旧欧洲的衰颓──论两战之间的英法外交与国际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凡尔赛体系立即暴露出致命的弊端。战败了的德国竭力发展其潜在的战略优势,不断对凡尔赛体系发动挑战。被自满自得的虚幻感搞昏了头的英国不但漠视潜在的德国威协,而且同情和扶持德国改变现状的要求,实行扶德制法的外交。而法国的外交政策又萎靡不振地尾随英国。由此形成的法国的瘫痪和英国的绥靖,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相隔不到一代人的时间,这个事实强烈地体现出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欧洲的衰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