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7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4 毫秒
71.
我国古代戏剧自先秦始就一直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与优美的传播艺术而在民族艺术的舞台上长盛不衰。然而近年来,由于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大众传媒的兴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大众戏剧观念的嬗变以及戏剧本身僵化保守、缺乏市场意识等原因,古代戏剧逐渐走向衰落。古代戏剧应与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大众传媒有机结合起来完成现代传播方式的变革,并保持其古典之美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2.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传媒的功能和角色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受众”日益成为传播系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传播受众美学也由此产生。传播受众美学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变化作为自己的规律核心,主张受众审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重视不同受众的不同审美心理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强调受众审美意识对传播者审美创造的启示、借鉴以及对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塑造作用,强调提高受众审美意识的重要性。中西方传播受众美学虽因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而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国情并相互借鉴和促进,这也是国内学者所应当注意的。  相似文献   
73.
近几十年,对传播模式的争议颇多且有细化的趋向。同时,传播模式受到的干扰因素增加,美是其中的新兴因素。传播模式的主体应该融合进美的概念和深层次含义。美和传播模式有很强的互补融合性,从最初的简单传播到复杂多变的现代传播,美在其中已变得越发重要,与传播模式联系也越发紧密。  相似文献   
74.
曾耀农 《唐都学刊》2005,21(4):100-103
后现代主义影视的主体与文本中,表现出边缘化倾向,主体被消解分割呈“物化”、平面感与零散化状态,具有话语膨胀和语言游戏的特征。就中国新时期电影而言,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逐渐崛起和发展,也就是传统叙事手法的消解,追求作品的哲理性却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可视性。  相似文献   
75.
建国以来,我国学术界长期以上层建筑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对文学的本质规定,与此相适应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中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以朱光潜先生在1979年发表的《西方美学史·序言》为开端,在文艺理论领域内,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断地展开反思。伴随着这种反思的不断深入,各种审美型文论话语开始确立,长期占据学术舞台的政治型文论话语和认识型文论话语发生转型。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研究理论的大量引入,在新的语境下,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76.
一“度”,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规律。文艺创作作为一种高级的精神劳动,同样要遵循适度原则。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中间主要的东西便是分寸感。”他把失去分寸与艺术的虚伪联系在一起。托尔斯泰所讲的分寸感,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适度原则。所谓适度原则,就是应对艺术反映的主观与客观对象有精确的把握,在表现时力求做到恰如其份,恰到好处,无偏颇之感。俄国画家勃留洛夫有一次替他的学生修改一幅习作,他仅在几个地方点了几笔,原来那幅拙劣的习作顿时生动起来。旁边观看的一位学生惊讶地说:“看,只不过稍微点几笔,一切就都改变了。…  相似文献   
77.
新闻是吸引受众关注并有大众传播价值的新信息。新闻传播作为一种媒介是受众了解大千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而且深受大众喜爱,这是与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分不开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媒介行业迅速发展,对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起到了促进作用。新闻传播主要有电视传播、报纸传播、广播传播和因特网传播等。文章分别介绍这几种的审美特征。它有大众传播和其它类型的传播。新闻传播是广受大众欢迎的一个媒介。它有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实用价植。  相似文献   
78.
20世纪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变迁与发展,不仅拓展了艺术实践的领域与层面,而且也为艺术研究视野的转换与艺术传播学科理论的创新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动力。  相似文献   
79.
曾耀农 《南都学坛》2001,21(4):53-57
香港影片《星愿》与好莱坞影片《人鬼情未了》都是描写人鬼之恋的悲剧片子,但却流露着各自特定的文化精神:前者是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代表,虽然是悲剧但是以快乐结局收场,故事缺少激烈冲突,以人人相和为审美追求,后者反映了西方文化的进取精神,故事充满矛盾冲突,最后以悲惨结局收场;前者中的人物是古典式的,后者中的人物是现实的;前者叙事速度慢,倾向于诗意化,在造型上多用中国画的白描手法,后者叙事速度快,倾向于小说化,充满了西方的绘画色彩;前者表现了几千年伦理道德对国人情感的压制,后者则高扬着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8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大众文化兴起,自由主义风靡一时,具有解构主义特征的影视文本在中国由边缘走向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