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01.
李炳海 《中州学刊》2006,(4):188-193
《诗经.国风》的篇章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或是采用三章成篇模式,或是采用两章成篇模式。三章成篇模式是受周公制礼影响的产物,渗透的是以三为节的理念,是周代礼乐文明的结晶;在周代礼乐文明浸濡较深的地域,三章成篇作品所占比例较高。两章成篇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民间歌谣属性,其作者多为普通士人和百姓,在题材内容和音调上都疏离于周代礼乐文明。《诗经.国风》将这两种结构模式的作品都加以收录,体现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礼乐文明与民间文化的整合。同时,《诗经》编订者在对《国风》作品进行排列时,更推重三章成篇的作品,显示出对礼乐文明的认同和维护。多篇成章的作品,则显示出抒情诗和叙事诗在文本形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2.
上古时期有许多关于河伯的传说,《楚辞·九歌》还有《河伯》一诗。河伯,有时指黄河之神,有时又指在黄河岸边居住、主持祭祀河神的部落首领,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二者经常混淆在一起,有时几乎难以分辨。本文旨在从部族、地域文化的角度对河伯传说加以阐释,以期还原它的历史本来面目,找到它的生活原型。  相似文献   
103.
万物以形相禅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观念 ,先民用它解说物种的起源和演变 ,带有朴素的进化论色彩。《庄子》一书作为先秦哲学的经典著作 ,也吸纳了万物以形相禅的观念 ,并且把它和齐一万物的理论相结合。《庄子》书中两次出现的“强阳”之语 ,是和万物以形相禅直接关联的概念 ,有它特定的含义 ,以往的注释未能切中肯綮。《庄子》书中万物以形相禅观念和齐一万物理论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因果关系 ,二是形态的对应性。二者的结合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内篇初见端倪 ,外篇多处可见 ,杂篇最终完成。二者的综合使齐一万物理论的覆盖面从社会哲学、道德哲学扩展到自然哲学、生命哲学 ,齐一万物理论内容更加丰富 ,体系走向完备。  相似文献   
104.
一周代的艺术理论同该时代的形神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不少重要命题,都是从形神观引伸出来的。从周代的形神观,可以说明周代艺术理论的某些特征及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奠基作用。产生于远古时代的灵魂不死观念,在周代依然是人对自身认识的基本出发点。人被划分为形、神两部分,形会死亡,神则永生。对于形、神的具体形态,有着明确的论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礼记·檀弓下》)  相似文献   
105.
李炳海 《江汉论坛》2002,(11):74-77
中国古典文学学科建设,在当下既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边缘化、逐渐失去话语权力等危机。如何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学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内涵及意义是什么?如何重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学科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如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都是目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富于前瞻性眼光与忧患意识的学者们所经常讨论、思考的问题。本期邀约石昌渝、葛晓音、李炳海、毛庆、赵敏俐等先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中国古典文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06.
《大唐西域记》汉译地名出现的逻字,一方面是西域语的音译,具有标音作用;另一方面,又包含意译因素,表示名称所指对象,处于自然天险的边缘,以高山大川等作为边界。这类名称涉及作为边界的西域邦国、城邑、山水,集中分布在南亚次大陆北端,以古代北印度、覩货逻故地居多。作为邦国、城邑、山水、边境的天险有葱岭、印度河、喜马拉雅山等,都是高山巨川。书中的逻字暗含边缘、遮拦两种意义,在词语义项演变链条中处于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7.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书法名帖,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历来为书法界和文学界所器重。唐宋以来,人们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就存在着分歧。至清光绪年同,李文田又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文尚难信,何有于字”(《文物》1965年6期郭沫若文引)。到了本世纪60年代中期,郭沫若同志再次提出《兰亭序》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对此曾有过一场辩论。今天,《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无人重提。事实上,人们是把它作为王羲之的作品来临摹、诵读的,承认了它的真实性。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也基本是众口一词,无有歧义。可是,当前这种基本一致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王羲之和《兰亭序》误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有必要加以辨析,以便按《兰亭序》的本来面目认识它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8.
《老子》一书的经、传结构及编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之书,其辞难知,司马谈已感慨系之。《老子》作为先秦道家的经典,是一部精心构思之作。深入探讨《老子》一书写作时遵循的逻辑顺序,展开体系过程中的结构安排,无疑有助于对《老子》思想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09.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的崇高,另一种 是力量的崇高.道家观念中的道便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属 性,因而成为崇高的对象,数量的崇高在于体积上的无限 大,而道便是如此,它“充满天地,苞裹六极”①,世界上任 何事物都在道的怀抱里,道是宇宙间第一庞然大物,力量 的崇高指拥有强大的威力,道的巨大力量也是任何事物 无法比拟的,它“神鬼神帝,生天生地”②,它道家心目中 的伟大造物主,是宇宙的主宰。从数量和力量两方面衡 量,道都是崇高的对象. 崇高作为主体感受是这样的:“它先有一种生命力受 到暂时阻碍的感觉,马上接着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10.
荣哲人说,离群索居者不是神明便是野兽。这话未免绝对,不过,说离群索居者或者近乎神明、或者近乎野兽,倒肯定没错。幸好,这世界上近乎神明和近乎野兽的人不多,否则,社会也就难以维系了。于是,我们这些介于神明和野兽之间的凡夫俗子便熙熙攘攘地挤在一个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既有了可能,又有了必要。人自降生便开始如此,先有父母、兄弟,继而有朋友、同事,再则有妻子、儿女.直至生命完结,才算终止了人际交往,脱离了社会关系。即使这时,祭把、宗教、神话、巫术、传奇,还往往把生者与死者之间的交往延续下去,还演绎出诸如梁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