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孔子种族意识的双向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儒家重华夷之辨,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在学术界已成定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样存在这种观念。他曾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以下只注篇名)夷狄和诸夏相对成文,他承认二者有高下之别、文野之分。诸夏是开化的、文明的,夷狄则是落后的、野蛮的,因此,开化社会即使没有君主,也要比野蛮社会的君主统治状态文明。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的君主在夹谷会盟,孔子相礼,与会期间他又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左传·定公十年》)他对华夏和裔夷的划分既是种族的、地域的,又是文明程度方面的。裔夷指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各族,还不够开化,甚至尚处于野蛮状态。华夏指中土居民,他们具有较高的文明,脱离了原始状态。孔子坚持以华夏文  相似文献   
42.
《庄子》的卮言与先秦祝酒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庄子》一书有两篇论文提到卮言,分别是《寓言》和《天下》.该书作者把卮言概括为《庄子》这部著作语言表述的基本特点之一,和重言、寓言相提并论.卮言是《庄子》书中首先出现的重要术语,在后代经常被袭用,成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词,如:《艺苑卮言》、《诸子卮言》、《经学卮言》等.对于重言、寓言,《庄子》一书及古今学者都有比较明确的解释,看法趋于一致.至于卮言究竟指的是什么,学术界至今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没有达成共识,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43.
《河殇》是“西方中心论”的代表作,它把东方与西方、内陆与海洋加以对比,从而作出了西方蔚蓝色海洋文明优于中国黄色内陆文明的判断。它的赞扬者声称:《河殇》是“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思考”、“背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推理方式”,它是“真诚的文化心态和客观的思维方式”。并且倡导:“当今中国应该换转成这种思考方式”①。那么,《河殇》的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究竟有哪些特点?是否那样客观、科学呢?如对《河殇》的解说词加以剖析,就会得出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44.
慧远的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慧远是东晋名僧,从北土辗转到庐山弘扬净土法门.谢灵运是慧远的晚辈,年龄相差51岁,他们是忘年交.《佛祖统记》卷三六记载,慧远在庐山与刘遗民、雷次宗等18高贤及僧俗共123人结社念佛,“谢灵  相似文献   
45.
《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文选》,萧统没有标示作者的姓名,而统称为《古诗》。稍后,徐陵编《玉台新咏》,将《古诗十九首》中的十二首收录其中,八首被标为枚乘所作。自钟嵘、刘勰起,就对枚乘为古诗作者一事持怀疑态度。长期以来,《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及写作年代问题,成为文学史上一大疑案。当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些诗篇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桓、灵之际,但在具体年代的断定上,伸缩性较大,甚至处于某种游移状态。在研究方法上,如果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从《古诗十九首》本身找内  相似文献   
46.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内热病症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穷奢极欲型,因过度追求享乐而致;另一种是恐惧愤怒型,因受外界强烈刺激而发病.先秦两汉文学在展示内热病的成因及症状时,或是批判贵族成员荒淫无度,或是叙述患者传奇经历,富有文学色彩.对于内热病患者,先秦两汉文学作品出示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精神疗法,二是药物疗法.精神疗法或强调顺应自然、清心寡欲;或是消除疑虑、去掉恐慌.药物疗法则往往和巫术相关联,是以生命一体化和生命能量转换观念为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7.
"常"字是先秦文献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是那个时期重要的关键词、核心术语之一."常"字在生成期就有相互关联的两种含义,分别来自它的体和用.<山海经>、<诗经>、<老子>中存在一个由"常"字构成的语义场和意象群,其分布呈现出由简到繁的态势.这个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它的普遍意义、引申意义能够被后人理解;而它的原始本义、特殊用法,对后人来说变得陌生和疏远,由此造成对这个语义场和意象群的遮蔽.因此,揭示出"常"字的本义、特殊含义及用法,是进行历史还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8.
李炳海 《学术论坛》2007,30(8):95-99
先秦两汉散文出现的梦境,在许多是个体生命之间进行沟通的情节.有的是人和天神在梦中进行沟通,天神受到人的感应而进入人的梦境;有的是由于血缘、政治或地域的关联,各类鬼魂进入人的梦中;有的梦境体现的是生命一体化理念,梦者变为其他生灵,或某种生灵进入人的梦中.这类寄托生命一体化理念的梦象,《庄子》写得最为夸张.  相似文献   
49.
50.
<正> 一任何事物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按照惯常的理解,发生是创造,灭亡则是破坏。创造与破坏,很早便成为人类思维的重要范畴。古印度婆罗门教信奉三大主神,梵天为创造神,毗湿奴是保护神,湿婆天是破坏神。根据它的宗教教义对三大主神关系的解说,梵天要通过毗湿奴进展到湿婆天,即从创造经保守最后到消灭。这是以宗教方式暗示世界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