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65页)周代文艺思想的理论结构与该时代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思维方式决定了文艺思想的理论框架.认真研究周代的思维方式与文艺思想理论结构的关系,有助于从总体上全面地考察周代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72.
春秋后期,<诗经>作品的创作已经进入尾声,只有郑国诗歌还保持较为旺盛的势头,产生一批带有那个时代诗体特征的作品.同时,郑诗也已经结集在<郑志>中,使郑诗得以较多的进入<诗经>.郑诗的散文化倾向,以及运用语气词较之以往增多的特点,体现出春秋后期诗风的转变.郑诗多数产生在春秋后期,与孔子所处的时段一致,加之它又用新声演唱,因此对孔子的刺激更为直接强烈,遭到孔子的反复批判.  相似文献   
73.
<离骚>抒情主人公三次求女的空间方位分别是西方、北方和东方.求女是象征求贤君,楚地位于南方,没有贤君可求,所以没有出现到南方求女的情节.同时,三次求女反映的是楚地与秦、赵、齐三国的关系及屈原的态度.求女使者的原型是图腾对象,屈原对它们作了艺术改造.求女情节具有现实依据,屈原化腐朽为神奇,把现实中人生转向的堕落变成人生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74.
尧族的名号、姓氏,构成一个完整的符号系列,在意义上能够一以贯之。尧、陶、唐、杜所表示的都是居高在上的意义,祁则指数量众多、空间广大。这个符号系列带有崇高的属性,和这些词语相关的是属于多、大、高的物类事象。尧指高、上,这个含义制约着尧的传说,使它采用立体提升的方式。而与这个符号系列相关的物类事象,其内涵要借助这个符号系列来解读,二者往往可以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75.
湘君、湘夫人神话与古代东夷族的始祖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君、湘夫人神话所表现的是男性天神与女性水神的姻缘。在配偶神的身份、男女双方的趋就关系以及婚姻的自由和多变等方面,湘君、湘夫人神话与东夷族始祖传说相通,二者属于同一类型,出自同一母体,并体现出母系社会婚姻的一般属性。它们反映出鲜明的东夷文化特点,是河水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6.
万物以形相禅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观念 ,先民用它解说物种的起源和演变 ,带有朴素的进化论色彩。《庄子》一书作为先秦哲学的经典著作 ,也吸纳了万物以形相禅的观念 ,并且把它和齐一万物的理论相结合。《庄子》书中两次出现的“强阳”之语 ,是和万物以形相禅直接关联的概念 ,有它特定的含义 ,以往的注释未能切中肯綮。《庄子》书中万物以形相禅观念和齐一万物理论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因果关系 ,二是形态的对应性。二者的结合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内篇初见端倪 ,外篇多处可见 ,杂篇最终完成。二者的综合使齐一万物理论的覆盖面从社会哲学、道德哲学扩展到自然哲学、生命哲学 ,齐一万物理论内容更加丰富 ,体系走向完备。  相似文献   
77.
一周代的艺术理论同该时代的形神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不少重要命题,都是从形神观引伸出来的。从周代的形神观,可以说明周代艺术理论的某些特征及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奠基作用。产生于远古时代的灵魂不死观念,在周代依然是人对自身认识的基本出发点。人被划分为形、神两部分,形会死亡,神则永生。对于形、神的具体形态,有着明确的论述:骨肉复归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礼记·檀弓下》)  相似文献   
78.
李炳海 《中州学刊》2006,(4):188-193
《诗经.国风》的篇章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或是采用三章成篇模式,或是采用两章成篇模式。三章成篇模式是受周公制礼影响的产物,渗透的是以三为节的理念,是周代礼乐文明的结晶;在周代礼乐文明浸濡较深的地域,三章成篇作品所占比例较高。两章成篇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民间歌谣属性,其作者多为普通士人和百姓,在题材内容和音调上都疏离于周代礼乐文明。《诗经.国风》将这两种结构模式的作品都加以收录,体现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礼乐文明与民间文化的整合。同时,《诗经》编订者在对《国风》作品进行排列时,更推重三章成篇的作品,显示出对礼乐文明的认同和维护。多篇成章的作品,则显示出抒情诗和叙事诗在文本形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9.
上古时期有许多关于河伯的传说,《楚辞·九歌》还有《河伯》一诗。河伯,有时指黄河之神,有时又指在黄河岸边居住、主持祭祀河神的部落首领,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二者经常混淆在一起,有时几乎难以分辨。本文旨在从部族、地域文化的角度对河伯传说加以阐释,以期还原它的历史本来面目,找到它的生活原型。  相似文献   
80.
李炳海 《江汉论坛》2002,(11):74-77
中国古典文学学科建设,在当下既存在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边缘化、逐渐失去话语权力等危机。如何认识中国古典文学学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内涵及意义是什么?如何重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学科的生存状态究竟如何?如何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都是目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富于前瞻性眼光与忧患意识的学者们所经常讨论、思考的问题。本期邀约石昌渝、葛晓音、李炳海、毛庆、赵敏俐等先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动中国古典文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