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82.
李炳海 《齐鲁学刊》2012,(2):110-114
《山海经》的《海经》、《荒经》所记载的东方奇形怪状之人可分为四类:一类是身体上部器官发育过度,生有长臂。第二类是身体下部器官存在缺陷,有的胸部洞贯,有的两腿交叉在一起。第三类是皮肤黑色。第四类是巨人和矮人并存。这些奇形怪状的东方之人,承载着先民一系列生命理念,主要包括物莫能两大、天人相感、异类同根三种理念。东方奇形怪状之人的生成,与太阳升起于东方这种自然现象密切相关,是先民类比联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83.
:司马迁的义利观具有辩证性 ,提出了看似相互对立 ,其实是相互补充的命题。一方面 ,他看到了利的危害 ,它对于人所起的异化作用 ;另一方面 ,又承认人的趋利性具有合理因素。《史记》在表现人际之间的交往时 ,展示了聚散离合过程中的人情冷暖 ,世态炎凉 ,寄托了司马迁的义利观。《史记》中的各类人物 ,有的因贫贱而离 ,因富贵而聚 ;也有的是因贫贱而结交 ,因富贵而生怨。司马迁特别赞扬那些不因贫贱移交的义士。人际间的聚散离合 ,成为《史记》人物传记的重要情节 ,是作品结构得以生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4.
汉代文学在表现人和神双向对象化的过程中,往往通过宫殿器物的描写,从物质层面上把人和神沟通。汉代作家按照想象中神界灵宫的模样来描绘人间宫殿,又把神界灵宫写成人间宫殿的样子。另外,人和神的许多器物都不是专利品,而是相互通用。象舆、青丝、黄金,在神界和人间都可以见到。由人和神的宫殿器物趋同,人神之间的界限变得很模糊。  相似文献   
85.
屈原的《九章》充分展示出人生忧患期复杂的心路历程。被疏远期由忠君而引发矛盾心态,贬谪期思君怀乡而又媒绝路阻,流放前期漂泊感和盼归情交织,流放后期则在哀愁幽怨中选择走向死亡。《九章》所展示的心路历程,有的具有一贯性,有的则是片段性的。  相似文献   
86.
《山海经》记载的西部边远地区的土著居民,在形貌上具有多种鲜明的特征,他们白色皮肤,独臂或交臂、长股、肋骨合成板块状.这些形貌特征并不是现实的客观存在,而是先民在联想和想象中创造出来的.太阳在西部天空运行的态势,是先民创造西部土著居民形貌特征的依据和媒介,所运用的思维带有朴素直观的性质.  相似文献   
87.
试论制约古代诗体生成演变的诸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二言诗到三言诗,再到四言诗,实质是每句诗节拍的发展变化,是由一节拍到二节拍。二言诗到四言诗时代,诗歌和音乐还没有分家,诗是用于演唱,因此,音乐的节拍就成为制约诗体生成演变的重要因素,遵循的是整拍律。后来的五言诗、七言诗,每句或是两拍半,或是三拍半,遵循的是半拍律,诗歌已经和音乐脱离。中国古代诗歌格律化以后,各种新体诗以及词都受阴阳学说的制约,形成每句的字数和全诗行数奇偶互补的体制,既富于变化,又有较大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8.
楚辞虽然是楚文化的产物,但它反映的却有东夷文化的空间观念。东夷族以东和西作为基本方位,楚辞作者在对空间方位加以调遣时,东和西也处于主导地位,抒情主人公基本是沿东西方向邀游.除此之外,楚辞是以东夷的空间方位作为神灵活动的背景,在列举四方的边缘时,沿用的是东夷文化的尺度.该文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成果,展示了上古三大文化系统空间观念的异同及其融合演变。  相似文献   
89.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时期普遍存在优伶热。一方面是优伶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从最高统治者到普通士人,都出现向优伶趋近的倾向。这两种趋势的汇合,促进了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再度与音乐、戏剧联姻,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新的基础上向综合艺术回归。本文不同于以往的见解是:不是把优伶热看作个别现象,指出这是民族融合中的普遍规律;不是单纯从政治方面否定优伶热,而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肯定它的积极作用,从而揭示文学样式变革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