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以前所未有的态势传播开来。造成这种"矛盾"和"奇怪"现象的原因,除国际背景与国内形势的相互作用外,主要是由于国共两党在政治合作的同时,曾发生意识形态上的密切关联。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关系演变的角度进行考察,会对民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产生许多新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2.
作为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中颇有影响的“心理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兼美学家布洛在二十世纪初叶发表的题为《作为一个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一文中提出并加以阐述的。“心理距离说”属移情派美学的一个变种。布洛的基本观点是:心理距离是一个内省的发现。距离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是一种审美原则,是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之一,是美感的主要特征之一。审美活动中的所谓“距离”是通过把审美客体及其吸引力与审美主体分离开来,使审美主体摆脱实际需要的目的而获得。但这并不等于说主体与客体已分裂到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43.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