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22.
内地会传教士连福川集其在青海藏区20余年之布道经历,著成《生锈的铰链:青海藏区的门户初开》一书,从政治、经济、社会与人文诸角度,尤以深厚的地理学涵养,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近代青海藏区的社会概貌。虽然连福川运笔不免有其偏颇之处,但重读其文字,不仅可以重新审视近代基督教在青海藏区布道之历史,增进对近代青海藏区社会的认识,亦可在对青海藏区自然与人文社会影像的认识的再认识、理解的再理解中,窥知在传教士将西方的知识和观念带到东方的过程中,因文化和族际差异产生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23.
杨红伟 《晋阳学刊》2007,13(4):21-26
传统基于"零和博弈"视角的央地财政关系研究,将央地财政关系视为一种摇摆于集权与分权之间的轮回,并不能发现、解释央地财政关系中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应当超越"零和博弈"的视角,运用一种"非零和博弈"的解释范式来考察央地之间权力分配或博弈。运用"非零和博弈"的研究范式,可以克服旧有模式中所展现的央地关系的集权与分权的"循环论",并能够寻找、解释央地关系中所具有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24.
本文在对"现世乌托邦主义"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并比较了洪秀全、康有为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认为洪秀全、康有为虽然在思想史上以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但他们思想逻辑存在着高度的同一性.而且,虽然他们表面上都以激进的反传统姿态出现,但其理论的精神实质仍然没有超出中国圣人革命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5.
简论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思潮形成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波涛翻滚的思想领域中,一股以“救亡图存”为主线的“西北开发”思想亦显隐起伏,终至“九.一八”事变后,在空前的民族危机关头,訇然发展成为煌煌之“西北开发思潮”。文章着力从时代性、变革性、社会性、聚合性、层次性与阶段性几个方面,阐述了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思潮形成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6.
建国以来新疆人口增长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出生和人口迁移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会对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人口增长又受政治、历史、经济和自然等多因素的制约。因此研究新疆的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过程,有助于全面了解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7.
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署,引起了 国内外学术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与兴趣,一时间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论说可谓潮起云涌 。但据笔者观察,种种新思维、新思路更多地集中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维度 ,而关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注与论说却相当匮乏。固然, 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所需解决的问题,但“西部大开发”所要 达成的目标并不止于此,而是西部地区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实现。众所周知,中国问题实质上 是农民问题。我国13亿人口,农民占三分之二,约为世界农民…  相似文献   
28.
一、两晋之际的流民大潮西晋末年,政治腐败,天灾流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及至句王之乱”、“永嘉之乱”迭兴,战乱仍频,人民备受兵贫之苦,社会矛盾一总爆发提然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汹涌澎湃的一次流民浪潮。据《晋书·食货志》所述:“惠帝之后,政教凌夷,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进流移,不可胜数。”各地民户“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西晋之际的流民,有史可稽者,将近30万户,150万口,约占全国总户数(249万户)的1/8,占输出区总户数(约60万户)的1/2左右。以至…  相似文献   
29.
外在约束机制被频繁的人类活动所突破是造成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重要动力.然而究其实质,人类活动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地突破外在约束,还在于约束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的缺失.只有建立起对资源利用的有效产权以及使用权的制度安排,才能形成对人类活动的有效约束机制,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最大可能地避免荒漠化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30.
[摘要]佛教在藏区传播并融入藏族文化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将藏族族源传说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通过附会、建构、整合等一系列努力,藏传佛教话语系统中的藏族族源传说,完成了佛教化的改造。藏族族源佛教“神话化”的过程,不仅与藏传佛教的形成同步,也是佛教在不同阶段建构文化权力策略的体现。从宗教的角度而言,藏族族源传说的佛教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是佛教在藏区传播过程中进行宗教竞争的工具,也是格鲁派在西藏创建政教合一制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