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31.
一 有人把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概括为“通天人、合内外”六个字,我看是有道理的。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不是“人定胜天”,而是“人心通天”,是“天人合一”(当然不是人与天平起平坐,而是人效法于天)。所以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融洽游乐的态度,安分知足的态度,而不是尽量索取,无限追求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否代表了一切古代的中国人?我不知道。不过,我认为这种态度至少是唐代士大夫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 早在产生《诗经》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对自然就有亲和的态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已是一幅带有音响的美丽画图。然而它尚未独立自足,它只是“引子”,是爱情诗所必须的氛围而已。先秦儒家仍持这种态度,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自然做为  相似文献   
32.
萧涤非乐府研究的最基本观点是 :民间文学为文学史之源 ,由此出发去构建其乐府文学史。而文学史的主体是文学 ,故以乐府体裁样式之变化为纲 ,以作品、作家为目 ,来展开网状论述。而萧先生的研究风格 ,则体现为以大观小 ,以小见大 ,内外取证 ,感会诗心 ,于平实中见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33.
初、盛、中、晚分期法对唐文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的确,它有利于对唐代文学史作局部的研究。然而,当我们把视角放大到整个文化构型的发生、发展、嬗变的运动过程,把握文学现象与文化诸因子之间的特殊联系所形成的整体结构,作功能性的研究时,就会发现初盛与中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构型,这点前人也曾悟及。叶燮《已畦集》卷8 《百家唐诗序》称:“贞元、元和之际,后人称诗,谓为 ‘中唐’。不知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  相似文献   
34.
唐宋诗风转变的综合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至北宋,是文学史上继魏晋南北朝至盛唐之后又一独立自足的篇章.它完成了唐、宋诗风的转变,也可以说是完成了前期封建社会美学风范到后期封建社会美学风范的转变.本文拟以此期为文学史的一个子系统,对数百年来纷争不已的唐、宋诗风作一番综合考察.一盛唐人的眼界胸襟可借李白一句诗作概括:"登高壮观天地间."他们充满理想乃至幻想,一心要"致君尧舜上".此期文人性格是开放的,漫游、干谒、出塞、任侠,是生活的  相似文献   
35.
本文从人性角度切入,重评杜甫与儒学之间关系。杜甫取儒学的人道精神,又借重道家对独立人格、自由精神之追求,形成自家具有个性的人文关怀,在实践中以己饥己溺之亲历去亲证"一国之心",由是在现实的人伦之际保留"真我",进入既有道德又超越道德的"天地境界"。杜之真性情使其能"以我为诗",推动诗歌创作从题材到形式的新变。  相似文献   
36.
唐传奇<莺莺传>在叙事方面表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性:矛盾的人物形象,镜像化的人物关系,叙事空白的表意形式,以及"诗"与"史"的内外结构互补.这使小说在唐代传奇文学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37.
柳宗元山水诗风格特征之形成林继中独照碧窗久,欲随寒烬灭。幽人将这眠,解带翻成结。是为韦应物《对残灯》诗。[1]“幽人”心里并不平静,“解带翻成结”意象已将其隐衷透露出来:解带.是幽人求宽松自由之象征,但事与愿违─—“翻成结”,想求解脱反而更加纠结难解...  相似文献   
38.
末代文学虽有某种相似性 ,但“末代”未必就是某段文学思潮的终结 ,而王朝更迭也未必就是文学史的循环。梁陈与晚唐都属末世 ,其文学作品也都趋俗趋艳 ,但其文坛走势却表现出一为没落 ,一为滑起 ,并有着本质的差异 ,究其底蕴乃在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具体说就是分属于士族文化构型与世俗地主文化构型 ,而分属这两个时代的士族与世俗地主又分别处于没落与上升的阶段 ,其不同的价值选择与追求 ,必然造成不同的主导潮流而影响文坛走势。由此 ,从文化建构的角度切入文学史 ,做动态分析也许是文学史研究可行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9.
生存焦虑与情志离合--魏晋文学自觉的动力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末党锢使士大夫“群体自觉”走向“个体自觉” ,其下层文士因生存焦虑 ,将个体自觉表现为对生命的追问 ,创作出《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诗。生命的追问成为世纪的主题。建安文人情志合一 ,形成建安文学最具特色的“风骨”。其后期由曹植强化文学的抒情性 ,向情志疏离的晋代文学过渡。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中 ,阮籍与嵇康以其创作反映了该时代士大夫扭曲的心灵。  相似文献   
40.
“知人论世”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批评方法,而萧涤非先生在《杜甫研究》中使这一传统的批评方法得到升华,其主要表现是:(1) 按照鲁迅先生对“知人论世”的新解释,将人、世、文视为整体,突出作者的全人、全篇硬其所处的社会状态。(2) 将“社会状态”聚焦于“人民生活”,使“知人论世”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3) 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来“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