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科技哲学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全新的拓展,发展为重要的哲学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形成了一般科学哲学与科学技术论、自然哲学与分支科学哲学、技术与工程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与工程伦理、科技史以及科技文化与传播等相对独立但又有一定交叉的研究进路.近二十年来,中国在科技与工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迅猛发展,实践的需要促使科技哲学研究在不断跟踪国际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前沿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科技伦理和工程哲学等问题导向的研究.展望未来,科技哲学应主动应对科技时代我国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带来的挑战,为人类实现文明跃迁提供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和智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新客观主义及其社会性知识观这一新的科学观为切入点,将包括科学传播在内的科学活动视为一种社会认识过程,重构面向异质性科学传播实践的理论基础,将科学传播的内容看作可认识与可运用的社会性的知识,从社会认识论和社会性知识的维度剖析客观性内涵与生成机制,进而在新客观主义的视野中展开科学传播的中层模型研究、科学传播的反观性研究和科学传播的元策略研究,使科学传播的理论得以建立在可能融贯社会价值与认知价值、兼具客观性与公正性的广义客观性之上。  相似文献   
13.
当前数据驱动的算法认知的观念源于科学革命以来现代性建构进程中对“计算理性”和“量化社会”的追寻,它正在从根本上决定着深度智能化时代的伦理与政治结构。在基于世界的数据化的认知生态系统中,算法认知是一种生成性的力量,发挥着预测机器和现实制造的功能,同时基于算法认知的人机认知组合也导致了智能折叠。算法治理之道不能仅仅关注透明度和问责等一般性的科技伦理和法律治理框架,而应该从算法认知对伦理与政治的重新安排入手,探寻如何恰当运用技术赋予的权力构造一种可以让人们能够共处的生活方式,进而走出机器役使和社会驯化的困境,获得超越技术解决主义的足够智慧。  相似文献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