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4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86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256篇
理论方法论   153篇
综合类   465篇
社会学   76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萨囊彻辰是十七世纪鄂尔多斯蒙古地区的著名政治人物和学者。他的著作《蒙古源流》同《蒙古秘史》被称之为蒙古古典文献的“双壁”,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外研究蒙古史的史  相似文献   
62.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2,(6):99-108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光复初期台湾国语运动之种种情形:从官方筹划、民众自发到学者("语文学术专家")主导,学术阵容、学术理念和学术实践,学术刊物、学术著述及其他学术资讯.本文认为,从"国语纪元"(1648)即清代初年迄今的国语运动在时、空两个方面的延伸看,"光复初期"和"台湾"乃是相当重要的时段和地点;光复初期曾在台湾主持国语推行委员会的魏建功教授,1949年以后在大陆语文学界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光复初期台湾国语运动的学术经验亦得相当完美地融合于当代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  相似文献   
63.
想起老家 想起老家,农事和歌谣就飘来,炊烟一样在我的思绪中展开。那山,那水,那一间间温暖的小屋,使我沉醉于一种亲切,想开口和父母细聊。 父母远在老家,想城里的儿子的时候,就掰着计算收成的手指,在田边地角合计我的归期。那时呵,白发就从他们的头顶垂落,极象一面熠熠生辉的镜  相似文献   
64.
华夏文化中的龙究竟是“虚拟”动物还是“实在”动物,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仅就持“实在”动物说者来看,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影响最大的是所谓鳄鱼(包括海鳄即蛟鳄、扬子鳄)说,以何新、王大有二位先生为代表。笔者则以为龙的原型是马。本文想依据汉族古代文献特别是先秦文献记载,并参照北方民族民俗学、考古学资料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5.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大融合时期,元朝就属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与倡导,理学在全国各民族中,尤其是在蒙古族中得到了迅速传播。它推动了蒙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交流,促进、深化了蒙古的封建化。与此同时,受蒙古入主中原的影响,理学自身在元代也得到了补充,从而为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承递作用。 蒙古汗国建立之后,随着军事上的胜利,便日益多地接受了周边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尤其是蒙古奴隶主统治者的统治范围扩大到已经具有高度封建文明的中原地区后,中原地区封建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封建文化开始逐步地注入蒙古奴隶制生产关系中,进而使蒙古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更加深刻、急剧。蒙古统治者刚进入中原,就被中原的封建物质文明所吸引。由于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蒙古统治者不断调整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政  相似文献   
66.
儒家学说自春秋末期由孔子创立以来,延续两千多年,几经变化、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大都以儒家学说巩固政权。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延续与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历史上凡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能够在中原立住脚,建立政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重用儒士的结果。同样,蒙古族统治者入主中原进而统一全国,为我们多民族的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与依靠和重用各民族儒士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7.
<正> 《天问》中“勋阖梦生,少离散亡。何壮武历,能流厥严?”四句在诗的最后一部分即问楚国历史的部分,从史实、名字、谥号等方面考证,乃是问楚庄王之事。王逸误解为吴王阖庐之事,古  相似文献   
68.
当台湾文学的发展进入现代文学的阶段,“击钵吟”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台湾新文学倡导者的严厉批评.1924年,张我军著专文指出:“现在台湾文坛上”方在盛行的“所谓击钵吟”是“诗界的妖魔”和“恶习惯恶风潮”,其“绝无仅有的意义”在于“养成文学的趣味”和“磨炼表现的工夫”两项而已(《绝无仅有的击钵吟的意义》). 什么是“击钵吟”?它是如何沦为诗界  相似文献   
69.
清代福建的溺女之风与童养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7,(2):137-144
本文选辑和摘录清代福建溺女之风的历史记录和育婴堂"条规"或"规条"一类历史文件.认为,"严禁溺女"、"董行育婴"和"劝抚苗媳"是清代官方遏制溺女之风的主要措施;"童养"和"育婴"相配套,曾经是救济女婴的"因风成俗,随地制宜之一法",清代官方"法令不禁,听从民便";然而,当童养婚俗参与维护女婴的生存权时,预先(而不待其年届婚龄)剥夺了女婴的婚姻自主权,童养婚俗亦是侵犯女权的陋俗.  相似文献   
70.
蔡文姬被“虏”考──同林干教授商榷阿尔丁夫1蔡文姬是被什么人“虏获”或“劫掠”去的呢?郭沫若时而认为是被“侍卫汉献帝”东臼车驾的“匈奴人虏获”去的(《谈蔡文姬的<胡筋十八拍>》),时而说是被迫击车驾的‘董卓的残从”中“夹杂”的匈奴人虏获去的(《四谈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