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3篇
丛书文集   29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论价值追求     
人的价值追求根源于人的需要。价值追求以主体的价值认识为基础 ,又受到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和制约。主体的价值追求必会渗透于其实践目的之中 ,成为实践目的的核心。主体头脑中的价值追求一旦产生形成 ,就会转化成为动机 ,激发和支配实践活动。主体为了满足合理、正当的需要 ,而产生形成的价值追求 ,才是合理的、正当的  相似文献   
42.
王孝哲 《南都学坛》2002,22(1):85-88
市场经济形态作用于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 ,已经并正在继续推动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更新 ,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 ,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43.
政治文明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先进的政治理念指导和支配下 ,制定出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和贯彻实现政治制度的社会政治管理以及人们政治行为的总和。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既有区别 ,又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我们当前应该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4.
论道德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是以善、公正、人道、仁爱、诚信等观念调节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行为规范蕴含着一定的道德观念,又凝聚成行为准则指导人们的道德活动。道德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表现在道德既反映现实又指向未来,既依据"实然"又指导"应然",既否定恶人恶行又引人向善。所以,道德便能成为一种实践理性,在人类社会中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5.
以人为本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全面兼顾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要在实际工作中时刻注意尊重和保障人权。要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努力实现全国人民的平等和共同富裕。要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相似文献   
46.
<正> 内容和形式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王鹏令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上,发表了《内容和形式范畴新议》一文,对这一范畴提出了自己的新的见解。我认为,王鹏令同志的观点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本文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与王鹏令同志商榷。(一) 按照通常的解释,作为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一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而“形式”则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内部形式)。我是赞成这种解释的。我认为,所谓“内容”和“形式”,是人们在观察和分析事物时,在思维中把事物分解成所内含的东西以及这些内含的东西的存在形式、表现形式这么两个侧面,并进而探究这两个侧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对范畴。对于内容和形式范畴的含义,应当、也只能作出如上的规定。可是,王鹏令同志却不同意这种规定。他认为,按照这种规定,在分析有机化学中  相似文献   
47.
<正> 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基础三个概念,是人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概念。在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都是把这三个概念作为同义语看待的,认为所谓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只不过是经济基础的别名,它们都是指  相似文献   
48.
近来,在“认识源泉”的问题上,哲学界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志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也有的同志认为,实践不是认识的源泉,物质世界才是认识的源泉。我对这场讨论有点看法,也有一点与上述观点均不同的想法,谈出来跟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49.
<正> “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社会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社会存在”范畴?近几年来,有些同志提出并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也想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首先,我们来讨论:“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 什么是“物质”呢?列宁定义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就是说,物质即是客观实在。物质即是对于一切形态的客观实在物的总和的科学抽象。什么是“存在”呢?人民出版社1980年再版的《哲学名词解释》(上册第25页)说:“存在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感觉以外的客观实在,也就是物质。”照这么说来,“存在”和“物质”就是完全等同的了。  相似文献   
50.
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把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综合称为社会基本矛盾,并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性质、解决方法及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邓小平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思想,批判和抛弃了他的错误观点,对这一理论作出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运用它成功地指导了我国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