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77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7 毫秒
81.
利奥塔认为,语言游戏是多样的,而现代社会在向离散状态过渡。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人们交往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关系的多样化。传统的合法化方式如解放的神话和知识英雄的神话都已破产。在现代,如果把科学话语的模式看作政治游戏和社会关系合法化的模式,那么,这将导致恐怖。  相似文献   
8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传统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过于狭隘,忽视了马克思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意识形态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总体上说,主要涉及到:意识形态的范围、价值问题;意识形态的主体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教育问题;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意识形态的种类;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3.
语言是人处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普遍中介。为了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主体要运用语言来匹配和映射客体的性质和特征。在这里,我们将考察主体如何以语言映射和匹配外部世界,如何在思维活动中通过语言的操作揭示客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  相似文献   
84.
认识客观性的属人特点——兼与钱时惕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客观性的追求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之一。现代认识论研究表明,认识的客观性是通过主体的认识活动而实现的。客观性与主体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认识客观性的重新思考。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学者对认识的客观性的属人特点持否定的态度,甚至提出了排除认识客观性属人特点的构想。这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相似文献   
85.
当代科学特别是机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存在着语言编译机制;这个机制是人的外部活动特别是语言活动内化的结果,是在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由语言的“意义模型”、“结构模型”和“语义表象”所组成,具有层次性、创造性、简约性和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的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86.
当代自然科学,特别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在自然科学界和哲学界又重新提出一些古老的问题: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吗?科学理论是对外部对象的客观反映吗?围绕着这些问题,自然科学家之间,哲学家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实质上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因此,澄清客观性的含义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认为,客观性一词包含着三个层次的不同含义,第一,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性;第二,认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第三,知识论意义上的客观性。这三个层次上的客观住所界定的对象不同,范围不同,因而含义也不一样。由于这三者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因而容  相似文献   
87.
从个人活动出发和从社会总体出发是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两种不同思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如果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来理解,它就会从参与者视角来考察社会历史;如果仅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历史活动,它就会采取观察者的视角来考察社会历史.马克思的历史现明确地意识到了社会历史行动的参与者和观察者的不同视角,并且明确主张要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被决定关系进行合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8.
一、市场经济中的个体主义原则和伦理学上的个人主义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个人是社会行动的主体,无论是在经济行为还是在道德行为中,行为的主体都是个人。个人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人们的道德行为实际上也是要从个人出发,使个人的利益服从于社会利益。富永健一说得好,“进行行动的是个人,进行相互行动的也是个人,因此建立社会的也是个人,我们把这一现象表述为在逻辑上个人先行于社会。”①既然个人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那么在市场经济中经济行为的主体的出发点无疑也是个人。从个人出发的行为与个人所持的人生观无关。马…  相似文献   
89.
在德鲁兹和瓜塔利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控制"欲望生产"的历史,传统社会通过编码和再编码而控制欲望生产,而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公理体系"把编码和再编码内在化,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欲望生产欲望自己的被控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就应该从这种自我控制的机制中得到理解.  相似文献   
90.
鲍德里亚认为,"沉默的大多数"即大众是一个"黑洞",那些可以用来体现其特征的东西都被吞噬在这个黑洞中,为此,它无法被定义。其中交流的话语也无法被社会所听到,因为话语也同样被吞噬在这个黑洞中。既然它是黑洞,那么其中不同的人就不可能成为对立的团体,也没有任何政治组织能够代表不同的团体。大众把任何话语的交流都转变成为符号奇观,消解其意义。政治家也把政治转变成为游戏。在政治游戏中,人们的投票不过是"获取答案"的体制,而不是人们政治意志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