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2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1.
王鸣剑 《可乐》2010,(8):52-52
沈从文初中毕业后,母亲把他送到辰州军营“学习生存”。后来,所在部队撤销,他被遣散回家。为讨口饭吃,他前往芷江,投靠当警察所长的五舅,主要工作是收取屠宰税。五舅患肺病去世后。屠宰税的征收改归芷江团防局负责。  相似文献   
12.
由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文学学会承办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抗战文学研讨会",于2005年8月31日至9月2日,在重庆工商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9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50余篇.会议的开幕式由重庆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荣芷主持.在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中,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王崇举教授致欢迎辞,副校长廖元和教授主持了大会的学术交流.为了使学术交流更加务实,研讨会不仅进行了分组讨论,而且还举行了抗战诗歌朗诵会.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郑敬东教授受廖元和副校长的委托在闭幕式上致闭幕词,重庆市文学学会会长李敬敏教授作了大会的学术总结,充分肯定了这次研讨会的特点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郭沫若的恋爱观、艺术观及作品本身的分析 ,可以发现 ,《瓶》并非是“纯粹的爱情诗集”、“感情的实录”和“苦闷的象征” ,而是诗人在自我感情经历触动下 ,在综合了同代人的共同感受的基础上 ,经过理性过滤后写下的一曲有感于青春易逝的挽歌 ,是中年男人面对妙龄少女的爱情所生发的沉重、无奈与悲哀的复杂感喟。  相似文献   
14.
徐志摩的爱情诗,是他"单纯信仰"的艺术表现.他把对美妇人的追求,视作他人生理想的核心,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与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情爱纠葛,既成就了他,又给他自己带来了终生的痛苦.他富于灵性的诗句,有的出自于直抒胸臆,有的出自于刹间的情思与幻觉.他在爱的甘苦中所作的诗歌形式的尝试,丰富了现代白话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妇女观因“五四”时代思潮而发端。早期基于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矛盾之论 ,引发于自我包办婚姻的感同身受 ;后期为了真爱可以忘掉一切的惊世之语 ,源于自己对浪漫的渴求和婚外恋情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考察和评析了何其芳在散文创作和诗歌形式方面所作的艺术探索、引起的反响及其得失。在白话散文创作中,何其芳有意制作散文,力求散文的纯粹与完美,注重“诗意”和“意象”营造。在新诗形式上,提倡并实践每行顿数有规律和有规律地押韵的现代格律诗,从而大大地拓展了抒情散文和白话新诗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7.
《打出幽灵塔》与《雷雨》的人物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来揭示旧家庭的矛盾与腐败,白薇的《打出幽灵塔》与曹禺的《雷雨》,在故事框架的设置,剧中道具的运用和情节发展,特别是剧中人物的身份方面,颇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张竟生的学术观点与毁誉因果 ,发现与周氏三兄弟不无关系 :“爱情四定则”之于鲁迅 ;《美的人生观》与《恨》之于周作人 ;《性史》之于周建人。吹落历史的尘埃 ,再现他们的恩怨与笔墨官司 ,会发现张竟生遭人唾骂的主张和观点 ,却闪耀着智者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何其芳的早期诗文有梦幻的色彩。他失望于黑暗现实而奔赴延安,诗风为之一变,可主观上的脱胎换骨与客观上蜕变的痛苦,使他陷入嬗变的困惑,其业已形成的艺术个性在宁缺毋滥中渐趋失落。  相似文献   
20.
茅盾的小说立足于社会现实,用典型性的人物与故事来表现人生和社会现象,强调小说创作必须要具有艺术典型化的特质。茅盾坚持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主张,虽开创了“划时代的新文学”———社会分析小说,也使其小说普遍存在着理念过重而失之凝滞的弊病,损害了小说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