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8 毫秒
21.
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 ,“中庸”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 ,平常不易 ,并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滞碍社会进步的思想工具。但是 ,在明清之际社会大动荡、思想文化大变革时期 ,王夫之以实有、体用 ,对传统中庸观作了重要辩正。王夫之的中庸辩正是中庸观的重要发展 ,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贡献 ,是明清之际反省理学 ,反思传统 ,早期启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2.
谭嗣同的经济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四期发展阶段中,作为第三阶段初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代表,谭嗣同的功利论、奋兴商务论延续了第二阶段的主流经济思想,其实业论又是第三阶段“振兴实业”的理论先声,为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3.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总结者,明末清初王夫之对先秦以来的各派哲学体系进行了梳理,在先贤基础上对许多既有论题进行了深层探讨,赋予传统以新的理解。"习与性成"是王夫之哲学的人性论基础。对于"习与性成"之"习"字,学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有高论。本文从字义、义理切入,试图厘清王夫之的习性论之"习"字所包含的最本质的含义——"习行"。  相似文献   
24.
主张以有为性是王夫之人性论的显著特征。文章从即气说性、即自然说性、即人的形色说性、即人欲说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发,指出它不但与佛、道哲学的人性论相迥异,也有别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人性论,历史地成为近代中国人性启蒙的理论先声。  相似文献   
25.
二程即程颐、程颢,是北京著名思想家,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尤其在儒家伦理哲学方面,其贡献极为突出,为具有高度哲学智慧的、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伦理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把儒家伦理学说推进到它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 天理论是二程对儒家伦理哲学的最大贡献。它开启了宋明理学新时代,在儒家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关于其理论的哲学成就,时贤论述颇多,作者在此所要着重指出的是它的伦理学意义,并尝试探讨其哲学伦理化和伦理哲学化,即哲学与伦理学紧密结合的内在逻辑,以略补学术界之遗缺。  相似文献   
26.
传统儒家实学是中国传统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先秦以降儒学的实学精神和清代儒学的实学形态。现代国家软实力理论是西方国际政治学新自由主义派的新成果。以国家软实力为视界,传统儒家实学是中国古典国家软实力理论,对于现代国家软实力理论具有历史借鉴意义。文亦提出:传统儒家实学以明体达用、崇实黜虚为特征,相对之"虚学"以体用分离、空谈形上为特征;儒道佛三学理一分殊,殊途同归,不为对立,而为互补;中国传统实学包括儒道佛,不能独判儒学为实而以道学和佛学为虚。  相似文献   
27.
王夫之以文明为分野 ,论述了华夏文明与夷狄文明的“文野可变”和文明中心的“彼此迭相易”,在文明进化论和文明中心转移论下 ,提出了多元文明状态下文明契合的理论  相似文献   
28.
湖南教育出版社近年连续出版了《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和《湖湘学派源流》二本专著(以下简称《张栻》、《源流》)。这是宋明理学研究中可喜的成果。笔者读罢全书,仿佛一颗明珠从理学的浩瀚典籍中,从近世学者多已忘却的历史中,重新被采撷出来。虽然首先采撷这颗明珠的不能完全归之二书作者,诚如《张栻》作者在前言中说的:“我的恩师侯外庐先生在《宋明理学史》中,首先在学术界把张栻及其湖湘学派列为理学中重要的学派,并对其学术上的地位和贡献,作了独到的论述。”亦如《源流》所述:“湖湘学派那些不受注意的思想却在海外新儒家那里得到了强烈的共鸣。”(第425页)但是,摆在学术界面前的这两本著作,却是研究张栻、湖湘学派的全面系统之作。  相似文献   
29.
格物致知一语 ,最早出自《礼记·大学》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但是 ,什么是格物致知 ,《大学》本身没有做出解释。东汉郑玄在《礼记注》中说 :“格 ,来也 ;物 ,事也。其知于善深 ,则来善物 ;知于恶深 ,则来恶物 ,言事缘人所好来也。”说明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以观念制约行为 ,道德规范社会。北宋司马光专门写了一篇《致知在格物论》,把“格”解释为“御” ,认为只有御物 ,才能“知正道”。这种解释开始赋予格物致知以认识论的意义。但是 ,明确将格物致知引入认识论是程朱的发明。二程和朱熹都曾改写《大学》 ,补写《格物致知》章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