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1.
洛学和苏氏蜀学(简称苏学)是崛起于北宋中期的两大学术流派,因学术思想的严重分歧而导致了一场著名的政治斗争,即洛蜀党争。党争之后,二学继续相斗,并在南宋中期达到高潮,其标志就是以洛学为衣钵的朱熹做《杂学辨》,力攻苏学。伴随斗争的同时,二学也在逐渐地融合,尤以刘光祖、李壁、李埴、魏了翁等人为代表,其表现形式是,以洛学为基准,吸取苏学的部分思想,统一到理学的轨道上,这就是“洛蜀会同”  相似文献   
12.
周敦颐在北宋中期入蜀为合州判官,与一批蜀地学者交游往来。这些学者包括其同事和属僚、当地和附近的部分士子,及其姻亲共三类。周氏与他们之间的交流和讲论,丰富了当时蜀学的内涵,也成为后来四川乃至全国理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文末附周敦颐佚诗三首,或有助于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法贤原名考     
法贤是北宋来华的印度高僧,主持翻译了大量佛经,存于《大藏经》中直署其名的译本即多达七十余部,而且还培养出惟净(光梵大师)等杰出的中国翻译人才,并参加了其他有关的佛事活动,实为宋代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上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但法贤是改名,其原名为何?史书有两种记载,学术界亦各宗其说。《宋会要辑稿》道释二之七载:“(太宋)雍  相似文献   
14.
江州周氏宗族是指宋儒周敦颐定居江州之后的族人,他们在南宋至元明时期数百年间多次迁徙。两宋之交的战乱对其打击巨大,周子长子周寿一系遭受重创,六子中五子不见有子嗣,第五子季仲之子周兴裔(周子四世孙)或背井离乡,约在南宋中期卒葬苏州(时称平江府)常熟县;兴裔长子周昺续任常熟县尉,遂家于此,兴裔后被尊为苏州周子后裔的始祖。留居江州的周子次子周焘一系在南宋晚期再有迁徙,其中周子五世孙周洵携全家返回道州;续居江州的周子后裔则在元朝末年受到兵乱冲击而散走他方,其中周子九世孙周铅得避居江州瑞昌县。至明代中期,道州的周洵后人周伦(周子十三世孙)又迁回江州(时称九江府)为周子守墓,并与瑞昌的周子后裔相认,共续濂溪血脉。而迁至常熟的周昺一系,从宋末元初的周才(周子七世孙)到明朝后期的周与爵(周子十七世孙)一辈,历时数百年,先后有族人迁居吴县县城和长洲县城,实际均在苏州城内移徙。  相似文献   
15.
宋朝在四川长期推行特殊化统治政策,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四川在宋朝属于"阻远险恶"的地区,特别是全国政治重心在宋朝东移后,其距离京畿地区更为遥远,加大了朝廷的统治难度;二是四川经济在五代前后蜀的基础上,更为发达,"号为优裕",在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地位更加突出;三是四川位居长江上游,虽远在西南,却具有牵制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特别是南宋四川地区长期直接地面对金朝和蒙古的猛烈进攻,四川的得失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朝廷不得不高度重视四川而施以特殊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论苏氏蜀学衰隐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苏氏蜀学衰隐的原因粟品孝无疑,宋代眉山苏氏(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首先是大文学家,以其卓尔不群的文章议论知名当世,彪炳史册。但他们同时又是大思想家,受儒学复兴运动和三教加速融合的时代浪潮所裹挟,疑经惑传,谈性说理,形成著名的苏氏蜀学。有学者曾作如...  相似文献   
17.
朱熹对范祖禹学术的吸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公认的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当时乃至之前的学术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加以概括、提炼,熔铸成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内,既有来自先秦的孔子、孟子到北宋二程、张载等一大批名家巨儒的思想内容,也包括许许多多次要学者的成就贡献。对前者的研究,学术界着力甚多,成果丰硕;而于后者,基本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尚待深入发掘。本文选取朱熹河北来成都学者范祖离学术的吸取情况进行探讨,就是为弥补上述不足而进行的初步尝试。范祖禹(1041-1098)率浮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是北来…  相似文献   
18.
在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苏轼文集》卷六十五“史评”类中,收有《历代世变》一文(原文略)。据现存资料,此文早在南宋编刻《三苏先生文粹》时已收载,明代毛九苞重编《东坡先生外集》、茅维编《苏文忠公全集》时亦加著录,袁黄、王世贞所编的历史教科书《纲鉴合编》,也在卷首《读纲鉴法》中载录此文,且与程颐、朱熹等理学名儒的读史方法并列。近年有学者分析苏轼史论,还特加征引,说其“将苏轼深湛的史学功力表露无遗”(张元《苏轼的史论》,载《宋史研究集》第二十五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编印)。可是,此文真是苏轼所作吗?试辨之如下: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